对话斯坦福 Jerry Liu:漫谈版权历史以及 CC0 的特性

Web3Revolution
2022-09-30 12:56:08
Collection
怎么通过 Web3 的力量,使创作者艺术家不用在尊严和生活二者之间做出选择。我们不光是要和 Web3 结合,而且 Web3 也要跟我们结合,这是必然的。

来源:Web3Revolution

 

导语

 

由 Mask Network 孵化赞助的 Web3 Revolution 是关于一档探索 Web3 领域的双语播客,通过对话,联结在 Web3 这场社会实验中最前沿的参与者、行动者、创新者、投资者、KOL们。你能够在小宇宙、Spotify、 Apple Podcast、RSS和其它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和收听节目。

当我们购买 NFT 时,我们真正购买的是什么?随着 NFT 生态系统中的人们寻求一种既能避免混乱的版权问题,又能合法地赋予收藏者权力的方法,一些项目开始使用一种称为 CC0 版权许可,这似乎成为一些人解决 Web3 问题的法律工具。然而许多 NFT 项目方转向CC0的意图是否真诚?是否具有法律效应?  

追溯回早期的“知识版权”概念——文明社会如何为“知识”设立版权?

本期我们邀请了来自斯坦福大学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刘家瑞教授(Jerry Liu)和我们聊一聊到底什么是 CC0,以及 Web3 世界所面对的法律问题。

 

剧情分解

 

  • CC0 的由来以及它对开源软件运动精神的传承
  • CC0 到底是什么?
  • 版权©️的概念在历史上从何而来?
  • 当我们购买 NFT 时,我们买到的究竟是什么?
  • CC0——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 CC0 的局限性
  • CC0 NFT 项目的阴暗面是什么?
  • CC0 ——放弃了就无法再后悔的版权协议
  • 斯坦福大学的区块链探索

image

 

Hana:本播客以教育和分享信息和对话为主。我们会尽量提供准确的行业信息,播客内容本身不作为投资建议。我是你们的主持人 Hana,今天和我一起主持的,还有我们的 Alice,给大家打个招呼吧。

Alice:Hi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主持人Alice。

Hana:今天要介绍一个最近在 NFT 领域比较流行概念:CC0。今天的嘉宾是刘家瑞教授(Jerry Liu),他是斯坦福大学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研究员,一直在研究知识产权法,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刘教授和我们的听众们打个招呼吧。

Jerry Liu:大家好,幸会。

Hana:广泛来说,今天我们要聊这么几个主题。最近一个概念兴起,尤其是在 NFT 领域,叫做 CC0 ,它其实是 Creative Commons Zero 的意思,简而言之——作品的创作者以及它的持有人,都不会拥有作品的版权和所有权——作品就完全成为了一个公共领域使用的公共财产,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拿有 CC0 属性的文化产品去做任何事情,不管是私人或者商业的用途。二次创作更加不受限制。

随着 NFT 以及整个产业的热度,CC0 现在被很多的比较知名的 NFT 项目所采用。比方说我们都比较熟悉的 mfer ,叼着抽烟的火柴棍小人,还有 Moonbirds 对吧?

我问一下刘教授,我们知道 CC0 是一个对于某个文化产品所有权的公开放弃,那么能不能介绍一下 CC 是什么?Creative Commons 是什么?大家如果平时在网上浏览各种各样的东西,一定知道 CC 这个标志:一个小圈里面有 CC 两个字,这个标志你一定是见过的。那为什么这个标志有影响力,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CC的缘起?

image

Jerry Liu:CC0 是由美国的 Creative Commons Foundation 设立的。 Creative Commons Foundation 大概建立在 2001 年左右,它的创始人叫做 Lawrence Lessig,实际上,他是斯坦福的一个教授,我现在所在的互联网与社会中心也是这位教授设立的,所以我们中心跟 CC0 也有很深的渊源。他创始的初衷是想把开源软件的概念扩大到其他的作品上去,开源软件就是 open source license, 我们都很熟悉。

image
 Lawrence Lessig

开源软件的基本概念是,只要你符合软件的要求和条件,你就可以免费地使用软件,但是你必须把所有创作的后续作品回馈到开源软件的社区里面去。当然开源软件有很多种条件和条款,有不同的设置和应用的场景。但是这些主要是开源软件,是针对软件的设计开发对吧?那么 Lessig 教授就把open source license这个概念扩展到了所有的作品,包括音乐,包括文学,也包括现在很流行的数字加密艺术。

我们需要通过一个类似的条款,能够让获得这些作品的公众知道怎么使用这个作品。这方面大概 6 个左右的条款,CC0 就是其中的一个,CC0 是一个使用条件比较绝对的条款。以前还有一些其他的条款,比如说你可以用,但是你不能商业使用;或者你可以用,但是必须要尊重原作者的署名权。

CC0 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当这个作品被标为 CC0 的时候,所有人都可以以任何方式,以任何目的来使用作品,不管是商业化的还是非商业化的,也不需要给原作者任何署名。实际上这个作品就变成了公有领域里面所有人都可以用的作品,现在是这样概念。

Hana:我的理解就是,当你小时候第一次接触到鼠标,发现有右键这么一个功能。你点了右键之后发现,你可以无限制地复制粘贴。

互联网以及计算机等等的普及,能够让我们在短时间内以非常低的成本,对于某串代码,对于某个图片几乎以无限的方式去重复、复制它,对吧?

CC 其实是在某种方式,在某种条件下,稍微限制了疯狂复制的这么一个行为。但是在限制的同时,又非常恰当地保留,或者给予了一些创作者本身所应有的自由。可以这么理解吗?

Jerry Liu:由于我在做这个方面的研究,可能会有一点吹毛求疵。稍微解释一下:当一个作品变成公有领域的作品的时候,他的所有的知识产权都被作者放弃了,就像这个作品过期失效一样,没有人再拥有这个作品的知识产权了,它相当于空气、阳光一样,属于人类共有了。你在用空气、用阳光的时候不需要任何人的授权对吧?所以你用的时候,你用空气来制作空调,用阳光来制作太阳能,没有人会收费,不需要任何人的许可,对吧?

所以, CC0 的目的就是把作品变成阳光空气一样,成为人类的共有财产。所有的键盘侠都可以使用右键来存储它,或者可以上载,甚至你可以用它来二次创作新的作品。这些所有都没有限制,也不需要付款,这就是 CC0 的含义。

Hana:刚刚刘教授你讲了 CC0 它作为一个非常激进、非常极端的条款,对于自己知识产权的放弃,就是把你自己的创作出来作品把它变成一个像阳光像空气一样,谁都可以访问复制,谁都可以在上面进行创作的一个东西。

能不能我们再回到一个非常基础、非常底层的概念:知识产权,也就是您研究的领域。我的疑问是:为什么人类社会有知识产权这件事情?

人类相互参与相互交互的方式是是建立在很多知识产权之上的,那么如何给这些无法量化的知识和艺术去设置所谓的产权?

Jerry Liu:这个问题非常棒,我非常喜欢回答这种深层次的哲学性的问题,我们其实都知道,在知识产权作为法律制度产生之前,人类也创作。并不是说没有知识产权,人类就不创作对吧?
我们历史上知道的最早的版权法(赋予作者和作品知识产权的法),是 1709 年英国的安娜女王法。可想而知,在 1709 年之前,人类历史上都没有知识产权法。但是我们都知道 1709 年之前有贝多芬谱写非常美妙的音乐,有李白撰写非常优美的诗词,莎士比亚在 1709 年之前也有很多作品。

那么他们是怎么能够创作作品,在没有法律的保护,没有法律的知识产权的激励情况下,他们为什么有创作?其实他们那时候的创作主要的来源是达官贵人,甚至是贵妇人的资助,在贵妇人的沙龙里面他们演奏音乐。在一些权贵的资助下可以创作作品。他们的生活来源,他们的事业实际上是伺候,或者说是讨好这些达官贵人。这个时候的创作是不自由的,是依附于权贵的。李白有句诗 “安能吹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就说了这个问题。我老是创作作品去附炎趋势,弄得我自己都不开心,就是这个意思。

从 1709 年开始,出现首个知识产权方面革命性的法律制度。可以说它的重要性不亚于当时同时期的工业革命,因为有了知识产权之后,你可以通过创作在市场里面获得收益。

每卖出一张影碟,唱片,每本书或者是每次点击,都可以通过市场给作者提供回报,提供他应有的经济激励。

所以我不太需要权贵了,只要老百姓喜欢我,只要我的作品在老百姓当中喜闻乐见,那么我就可以有立身之道,起码可以有一个富足的,比较体面的正常生活,可以继续创作。继续追求我的音乐文学艺术事业。这个情况下就把一个中心化的依附于权贵的创作形态,变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用市场,用老百姓的真金白银投票的这么一个创作模型。所以知识产权版权天然和 Web3 的理念是很有契合之处,大概是这个样子。

Hana:说到这一点,我其实蛮想问刘教授,关于版权和 NFT 之间天然属性的一个紧密的连接。其实我现在也没有能找到一篇非常详细的文章解释。

我的第二个疑问是:当我买了一个 NFT,买了一个小图片的时候,我到底买到的是什么?是一串在区块链上的代码,还是那串代码之下,他给小图片赋予的这些元数据(metadata)?就现在这个市场来说,我们买到一个 NFT,买回家的到底是什么?

Jerry Liu:我从两个方面来解读这个问题,一个是技术上,一个是法律上。

NFT 首先是作为技术上的叫做 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通证。它实际上在区块链上面的体现方式,是一串代码,里面有时候会有智能合约对吧?有时候会有这个作品的哈希值在上面。此外还会有一个 URL,实际上是一个链接。它指向的就是作品,这个作品大部分都不在 NFT 当中,大部分的作品实际上是链下的,URL 指的是一个链下的数据库。不管你是 AWS 还是 IPFS,不管你链下的地址是分布式存储还是中心化存储,这个地址本身不在链上,对吧?IPFS 也不在链上,这个 NFT 本身是没有作品的。所以在从法律意义上, NFT 不是一个法律上作品的复制件,它不是一张专辑,也不是一部电影,也不是一幅图片,因为它只是一串代码,而且实际上这串代码里面是没有作品在里面的。

那么它是什么?我们在法律上认为,如果有很好的法律条款,如果智能合约和法律合约能够融合得非常好的话,这个 NFT 就变成了一个权利凭证。这个权利凭证就表示,你在某一个地方拥有一个作品的复制件。

就说在 URL 指向的作品是你所有的复制件,那么这是还有一种权利凭证。最近我们自己的团队也在积极探索,除了把这个 NFT 和一个复制件结合在一起,我们还可以把 NFT 和真正的知识产权结合在一起,它就变成一个权利凭证了。以后谁拥有知识产权,谁这个能够用知识产权做什么样的商业利用?那么通过 NFT 的凭证你能看得出来。这就是更进一步了。从所谓的 Copy NFT 转化成为了 Copyright NFT 对吧?从一个复制件的 NFT 转化成为了一个知识产权的 NFT,这是我们最近在研发的一个项目。

所以说,NFT 究竟代表什么产权,这个持有者究竟有什么权利,其实都要看合同的。其实我经常开玩笑说,有的时候这个 NFT 作为权利凭证,就像一张古董的结婚证,也许古董的结婚证如果是明朝或者是就更久远的朝代的话,作为收藏品很值钱,但是不管它多值钱,你拿了这张凭证不意味着你就可以跟这张凭证上的人结婚,这是两回事情。

Hana:你觉得在这个语境下,随着各种各样新的 NFT 项目纷纷投诚说:“大家好,我们 NFT 项目 CC0了”,你觉得这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方向吗?你觉得这是一个新的共识吗?有没有可能,以后的 NFT 可能都变成 CC0?

Jerry Liu: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最近我自己在写一篇文章,这个文章题目我已经想好了,这个文章题目就叫做 CC0——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CC0 的优点缺点和一些不为人知的阴暗面)。现在目前像您刚才提到了很多项目,今年年初以来很多项目采取了 CC0 的方式,包括 Nouns 和你提到的 mfer。

Hana:大家可能不知道 Nouns,但你多多少少如果看这个 NFT 的话,你知道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一个东西是它像素形的小眼镜。Nouns 也是一个像素风的 NFT 系列。它每天只通过智能合约随机生成一个,所以就是说智能合约会每天生产一个属性随机匹配的 Nouns 小人,直到宇宙的尽头。

image

Nouns NFT

Jerry Liu:在美国今年的超级碗的中场广告里面,Nouns 广告上镜了,特别厉害,这是第一个参与超级碗的 NFT 项目。还是很有名气的,价格非常高,现在也是几十个以太坊。Nouns、Crypto Toads,加密癞蛤蟆也是的,还有 8 个字符的 Loot 也是的,对吧。

刚才你提到,最近 8 月 4 号 Moonbirds 刚刚转型为 CC0。非常火,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通过 CC0 放弃知识产权,它的文化跟开源文化跟 Web3 的文化与语境上面是比较契合的。因为我们都知道 Web3 的一个特征是无需许可的(permissionless)。那么作品变成 CC0 了,跟这种无许可文化是非常接近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卖点。

第二个,如果你的原件和复制件不是完全能够相互替代的话,那么复制件到处散发,其实能够起到促进原件价格附近原件销量的作用。我举个例子,网上到处都是毕加索达芬奇的画对吧?但是博物馆里面毕加索达芬奇的话画其实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如果说有影响的话,使这些画更加流行了。

所以 NFT 是这样,原件就是在链上的 NFT。原件是只有一个人可以拥有的,那么如果在线下或者线上到处都是它的复制件,无形中可以把它的知名度打开,实事求是地说,这其实是一个优点。但前提是,它必须是原件和复制件,这样才能在价格和质量上显示出差异。如果复制件可以直接取代原件,这就麻烦了,对不对?就像我们买了盗版碟,可能就不会买正版碟了。

第三点, CC0 对促进生态的建设还是比较好的。比如说我把我的 Moonbirds 作为 CC0 开放之后,很多人根据我的 Moonbirds 拍了电影,做了游戏,甚至出一张专辑,开了餐馆或者怎么样,变成了一个很好的生态,这种生态会形成一个网络效应。举个简单例子:游戏机。Xbox 或者 PS5 我们都很熟悉。一个平台里能兼容的游戏越多,这个平台的价值就越大。如果 PS5 里的游戏远远超过 Xbox 的游戏,那 PS5 平台本身的整体价值,生态的价值就会更大,安卓苹果也是这个逻辑。所以如果开放作品 CC0 之后,产生了很多二次创作衍生作品,使你的生态非常丰满或者壮大,那么整个生态的价值也会增加,所以是有很多好处的。

当然,我之后也会再提到 the bad and the ugly,它的缺点和局限性。

Alice:刘老师既然你已经提到 CC0 会有一些局限性,像你刚刚说的都是关于这些版权 CC0 他们释放之后会带来对于社区的一些好处,我们能不能在这里先简单给大家说一说,当这些版权完全释放给公众之后,是否会对社区造成没那么积极的影响?或者说我们在历史上有没有过比较经典的例子,当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品被二创之后,对原作本身的一些名誉或者经济价值产生了一些毁灭性的打击?

Jerry Liu:其实你的问题已经自带答案了,是非常棒的问题。  CC0 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但是我们人类有个倾向,当我们觉得一个东西很好,那它是不是变成了一个宇宙万物的答案?然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很好,它是有使用场景和使用局限性的,在它专业的领域里面它是非常好的,刚才提到一些例子是非常好的,但是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我们在 NFT 领域里的版权许可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使用场景应该有不同的许可,CC0 只是其中的一个。它有很好的地方,刚才我提到能够促进生态发展,能够促进原作品的声誉,这些是它的优点。但是其他方面它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不是说缺点,而是局限性。

我曾经开玩笑说,CC0 我们都知道这个计算机代码光有 0 是肯定不行的,至少还有1。所以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呃,前段时间 Vitalik 提了一个概念叫做 Soul-Bond NFT 或者 Soul-Bond Token(SBT)。如果这个东西要跟灵魂绑定,一人只有一个,你肯定不能 CC0,否则就会变成 identity theft,变成了盗窃别人身份的行为了。你不能说变成 CC0 谁都可以用我的灵魂绑定 token,大家都可以用,这就会变得很麻烦很混乱,这肯定不行,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即使不是灵魂绑定的 token,即使是一般的 PFP token,比如说无聊猿(Bored Ape),如果满世界都是无聊猿,每个人的推特头像都是无聊猿,那无聊猿的价值肯定就被淡化。对一个早期持有者,我是非常独特的俱乐部里面的成员,但是如果现在无聊猿变成 CC0 了,到处都是,肯定是会出问题的。在这个场景下,它实际上就失去了一个 PFP 作为身份、社会地位象征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还有更严重的刚才 Alice 也提到过,如果我是一个无聊猿的持有者,然后我的无聊猿是 CC0,结果普京拿我的无聊猿去宣传对乌克兰的战争,我完全不认同,或者他拿我的无聊猿去宣传,比如说持枪自由之类这些我不认同的政治理念。这个时候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我已经放弃我的知识产权了,我不能禁止别人使用。即使它被拿去宣传暴力、战争这些反人类的罪行,我都没有任何办法。这其实是很讨厌的,这种行为把我的 PFP 的身份价值给玷污了。当然,我们知道无聊猿并不是 CC0 ,还有很多不是 CC0 的项目运作得非常好,还是有其内在道理的。

第三个问题: CC0 的优点是能够快速的提高 token 的市场认知度和知名度,但是它能不能吸引投资和后续投资是很大的问题。我们知道 Moonbirds 8 月初宣布采取 CC0 的时候价格还不错,大概 19-20 个 ETH 的样子,宣布 CC0 后一星期之内跌到 12。有一个非常生动鲜活的例子:Moonbirds 的一个持有者其实已经跟其他的商家达成了6 位数的合作协议,用他的头像去做一些商业开发。Kevin Rose 宣布 “我们 CC0了”,那商家觉得我也不是傻瓜,我为什么要花 6 位数的钱去买一个可以随便用的东西。这笔交易肯定最后就黄掉了。这个例子表明 CC0 对后续商业开发利用是有影响的。

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我是个无聊猿的持有者,花了很多钱做广告,做自媒体,然后把这个无聊猿用在我的餐厅上,让餐厅知名度越来越高。如果我是现在的商业模式,那么我投入广告的投资,最后的收益全是在我身上,因为我是无聊猿持有者,我所有的成本投入都是回馈到我自己身上的。

但你想象一下,如果是 CC0,我一个餐馆用无聊猿做了很多推宣传推广,另外一个餐馆马上就可以用,他就等于 Free ride 我的投资了对吧?我做了那么多广告,花那么多钱,结果给他打了免费广告了,对不对?这个时候谁愿意带没人愿意带对吧?

所以怎么收回投资成本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需要思考的, Moonbirds 也没有想得很清楚之前就比较仓促地上了。CC0 是有一点问题,现在社区其实很多不满的情绪我们也看到了。所以它有局限性,主流的像 Punks、BAYC ,他们不采取 CC0,各有各的商业考量,不能说一定谁对谁错。

image

Moonbirds

Hana:当下还有一个对 CC0 比较常见的误解,就是说所有基本上 CC0 的 NFT 都是像素风的小人或者小动物,你觉得是为什么?能不能反驳一下这个误解?

Jerry Liu:其实很有意思,刚才我们提到的例子,确实都是比较简单的小人。包括 mfers 是一个火柴棍小人,那个 toads 实际上就是像素的那种蛤蟆对吧?然后 Nouns 也是像素的戴眼镜的小人对吧? Loot 根本就是几行字,啥都没有,就是这么个玩意。

这就提到第三个问题,就是 the ugly —— 很多 CC0 的项目是有阴暗面的。很多人并不知道,我来举三个例子。第一个就是,你说的这种像素小人其实即使没有 CC0,很多也不能够受到版权保护。

原因其实很简单,第一个是它的独创性,它的创作性艺术性太低了,版权不保护这么低的艺术性的东西,我不能说随便涂鸦一个都会受到版权保护,都变成作品了,不是这样子的。你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创作高度,对不对?这种非常像,我就举 mfer 这个例子,他这种小人你觉得他能够作为作品吗?

第二点,其实今年年初美国版权局出了一个通知,基本上就是宣告至少在美国,如果是机器自动创作的,AI 自动创作的作品,是不享有版权的。因为享有版权作品必须是人类,创作是有人的独创性,不是机器的独创性。所以在这方面,像 Loot 的 8 个词都是机器自动随机形成的,对不对?包括你说的 Nouns 小人也是机器自动随机生成的,并不是人绘画出来的,这个可能也不能够受到版权保护。

所以就是第一个,本身独创性太低了,创造性太低了,本身就太涂鸦了,可能本身就达不到版权保护的高度。第二个,如果是机器自动创作的,机器不是人,机器不能作为作者,它也不能受到版权保护。所以这两点来看,其实大部分 CC0 项目本身就不能够受到版权保护,他们所谓宣布 CC0,其实对他们自己的权利没有任何的影响,只是一个宣传上的噱头而已,对吧?这就是一个 ugly,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的话 CC0 里面 0 的解释叫做 no rights reserved,就是不保留任何权利,才叫 CC0。放弃所有权利,不保留任何权利,no rights reserved。但好多项目我就不点名字,你们可以自己搜搜,好多 CC0 的项目都有版税。

image

Loot NFT

Hana:而且版税是通过智能合约的方式去收取的,对吧?又是一个法律上的灰色区域或者盲点。

Jerry Liu:对,比如说我转卖一个 PFP 的头像 NFT,每次收 2.5%,有收 5% 的,还有更高的。我刚才说了几个例子,现在因为这个比较敏感,你们自己查,好多 CC0 项目都是收版税。所以这个项目方没有放弃自己的权利,每次二级市场交易他们都收钱。这怎么叫 CC0,你不是在骗人吗?对不对?你不是 “No Rights Reserved” 吗?

Hana:说好的是阳光和空气,你怎么还收我钱?

Jerry Liu:太讨厌。

Alice:其实这就是名义上的对吧?

Jerry Liu:如果他们是真心的,那你就做到底,对不对?不要说名义上放弃,私下还要收彩礼,这个怎么是真爱对不对?这就是一个案例,我还可以再举个例子,其实挺多的。还有一个例子我就直接说了,比如说 Moonbird,Kevin Rose 他自己写得很清楚,我放弃了所有的知识产权,确切地说并不是知识产权,我只是放弃了所有的版权(Copyright),仍然保留我们的基金会,或者是我们的 DAO,不管它叫什么,仍然保留了 Trademark,保留了商标权。我放弃了版权,仍然保留了商标权,对不对?

这些概念实际上很简单,你想用 Moonbirds 是不需要版权来授权了,但是你还需要跟他要这个名。一些项目(包括 Moonbirds)名义上放弃了版权,但是又保留了商标权,两个都是知识产权。所以他只放弃了一部分知识产权,你要用它的这个 NFT 的时候,用它这个鸟的图像的时候,虽然你不需要版权授权,但你还要这个商标权的授权,这就是换汤不换药,玩文字游戏似的。

举个例子,我请你来我们家来吃露天烧烤,但是我不让你到院子里来。你如果想到我院子里来,你还得付钱。那怎么叫请你来吃露天烧烤?实际上就是换汤不换药,所以这个玩的是文字游戏。那么你以后用 Moonbirds 虽然不需要版权授权了,但是你还是要拿商标授权,不管是从 DAO 那里拿,还是从他们的团队性那里拿,都是要拿的。所以很多情况下你可以看出来,他们玩的实际上是一个宣传上的文字游戏。

Hana:类似于蹭这种一贯而有之的 Web3 的开源精神和社区共识,但另外一套又走的是这种扣取交易费用的资本游戏是吧?

Jerry Liu:是的,一开始我也说到 CC0 的这种 permissionless 的精神跟 open source 与 Web3 的精神是非常契合的,所以它在宣传上是有声势的。

虽然我们知道 Moonbirds 跌了很多,但是最近听说拿了很多投资,所以他们起码在投资人那里得到了认可。虽然市场反馈一般,投资人那也得到认可。所以我说了,我并不反对 CC0,CC0 有很多优点,虽然也说了一些局限性。

现在这个阶段,应该是个百花齐放的阶段,是各种各样的许可模式、商业模式都可以百家争鸣的阶段。如果盲目跟风,炒概念,其实很多人没有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Alice:其实在这里的话,可以说我们在面对这种 CC0 的 NFT 项目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比较激动。作为消费者,或者是开源软件、Web3 精神的支持者,我们会希望自己可以更多加入这种 CC0 的项目,去宣扬或者表达自己的开源软件精神和 Web3 精神。但到实际的操作上,我们还是会发现商业公司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他们会在 CC0 的宣传外表之下,再加入自己利益的实现方式。

所以我们普通人在没有像刘教授这样严谨的法律基础之下,看这些 NFT 项目的时候有可能就是需要更加小心。现在我们就像是被这些 CC0 项目所利用,我们再用它去做一些二次创作。就像是有些人本来可能是想白嫖 CC0 项目,结果最后却被 CC0 白嫖的一种感觉。

Jerry Liu:对,CC0 这跟很多东西是一样的,它本身是个好东西,是一个非常好的版权许可的条款和条件,它有它自己的使用场景。

大家投资 CC0 项目的时候主要有一个矛盾一定要想清楚。投资者,包括项目方也要想清楚, CC0 它是完全在公有领域里面的,它对使用和宣传推广是有促进作用的,这都是毋庸置疑的对吧?我不需要授权了对不对?所有人都可以去复制,去发行,去二创对不对?这个时候是有它的宣传效果的,它也会产生一个矛盾,一个问题的另外一面就是,当每个人都可以随便用的时候,你怎么收回投资?作为 CC0 的持有者,购买者投资者,你怎么收回投资?对不对?

当你的知识产权是人类共有的时候,谁会为你付一分钱对不对那?这也是项目方和投资者要想的问题,那么也不是没有办法,其实你看比如说开源软件就是不要钱的,那么开源软件这些公司是怎么赚钱的?

我举个例子,安卓就是开源的对不对对,安卓是怎么赚钱的?当然是通过它的衍生产品赚钱。安卓上面谷歌的一些包括搜索、地图,还有一些很多产品的广告,都可以赚钱。所以它不是从安卓这个开源操作系统直接卖给你赚钱的,它是从通过它的所谓的英文叫 complementary goods,它的这个衍生品或者是这个边缘是叫做应该叫衍生品,或者中文叫相关市场对吧?获得的收益对不对?

衍生品相关市场获得收益,那么如果因为你 CC0 了,因为你开源了所以你不可能直接,从这个 NFT 获得任何收益了,你只能想其他的办法,我再举个也是开源软件的例子。很多开源软件公司他的代码全部是公开的,对吧?但是如果你的开源软件出现问题了,客服就要收钱了,对不对?产品是免费的,服务是收费的对吧?所以他用衍生品来获得商业收益的机会。

所以我们觉得 CC0 项目可能也要学习这种方式,既然我不能直接从 PFP 的商业开发中受益的话,我能不能产生一些可以获得商业收益的衍生品?请大家思考,我并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

所以这是投资者和这个项目方一定要注意的问题。它的优点和它的缺点实际上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正是因为开源很容易提高项目知名度,但正是也因为开源,你需要在如何获得商业收益,收回投资方面要有好的主意,要有间接的方法。

Hana:刘教授,我其实比较好奇的是,你作为一个很早之前就涉足法律领域,然后涉足版权法的一位学者,CC0 这个概念是从 2001 年就提出了,但是到今年可能才被大众所拥抱,才真正被人熟知。你觉得 NFT 是一个使用 CC0 最佳的场景,你还能看到我们生活的世界,身处的网络世界中,还有什么其他的一些方式能够有对 CC0 这个概念更好的应用吗?

Jerry Liu:这个问题非常棒,确实,CC0 其实已经超过 20 年了,那么它目前的知名度,特别是在 Web3 的知名度,当然是因为 NFT 起来的。但是其实在过去 20 年里面,CC0 的使用场景还蛮多的。很多的学术论文是 CC0 的,学术论文不是用来赚钱的,它是要扩大作者的知名度,用来评教授的对不对?所以他希望广泛传播,他的诉求就是广泛传播。教授获得收益的方式是拿终身教职,拿研究基金,所以他并不需要这个作品的版税,所以他间接的获得了收益。

所以在学术圈里面很多论文都是 CC0 的。还有比如说 wikipedia,很多的网页都是 CC0 的,我印象中像这种开源的百科,开源的这种文件很多都是 CC0 的,还是挺多的应用场景。其实用的不是 CC0,是用 CC 其他的一些许可条款,比如说你可以随便用我的东西,但是你必须要署名要搞清楚这个作品到底是谁创作的。

这个应该是叫 CC BY,就是谁创作的对吧?这种用的场景也非常多,大家觉得我用这个作品不是用来赚钱的,是用来打开知名度的。比如说很多一些新的音乐人,他没有红,没有红谁会为你的作品付钱?早期的新人,你先走红再说,走红了之后才有机会收版税,开演唱会。这个时候你的诉求是尽量的传播,尽量地扩大知名度。所以这个时候用 CC BY 是很合适的,对吧?

当然了,当你成为了巨星,成为了 Taylor Swift,成为了王菲,这个时候你就要变现了。当年付出的努力要获得回报了,这个时候就不好弄了,因为如果你一开始用了 CC0 的话,其实是不能改变的, CC0 有一个非常强硬的立场,是你一用的话就不能改变了。那么如果你真正开始用 CC0,再想把这首歌收回来是收不回来了,覆水难收了,大家也要注意这一点。

Hana:刚刚听到刘教授说,现在很多学术论文,或者说人类的知识生产者比较倾向于用这个 CC0 去公开散布自己的研究成果。我突然想到 13 年的时候,美国非常著名的一起官司叫做 Evidence in United States versus Aaron Swartz。

Aaron Swartz 其实是和刚刚刘教授提到的 Lawrence Lessig 一起工作过的一位非常有名的美国的软件程序员。非常遗憾,在各种司法的迫害之下,非常年轻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刘教授我不知道你对这个案例了不了解。

Jerry Liu:我非常了解。这个年轻人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一个工程师,他当年用了一个机器人自动下载了非常多的内容。

Alice:对,主要是学术论文。

Jerry Liu:学术论文,但是这些学术论文可以说在那个时候大部分还都不是 CC0,都是有版权的,而且在那个年代出版学术论文其实是有出版社出版的,对吧?

出版社是要有投资的,所以他们对盗版这方面是非常敏感的。由于年轻人用机器人来下载这些论文,速度非常快,量非常大,具体的数量我现在有点忘记了,但是达到了刑事立案标准,是可以被判刑入罪的。他自己当时对法律的了解不够深入,没有想到会产生坐牢的风险,精神上承受不了就自杀了,这是一个悲剧。

悲剧是双方的。第一个是,其实这些论文的作者是愿意传播作品,如果能够及早的推广 CC0 这种模式,那么这种下载也不会构成侵权。而且这种下载对作者本身也没有什么损害,如果是用 CC0 的话,本来就是贡献给全人类了对不对?那么这个体现了 CC0 还是非常有用的东西。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给大家包括 NFT 的投资者一个教育,就是说法律还是挺重要的。我们不能做法盲,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法律后果,其实是很难承受的。

所以这两面都是一个教育,这是一个悲剧,但是这给我们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也敲响了警钟。怎么能让我们的版权法和版权合同能跟上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的脚步,也是我们的使命,希望能够以后能避免这样的悲剧。

Hana:没错,也推荐大家看一个纪录片叫做互联网之子,里面就有一段比较详细的纪录片中的段落就描写就是 Aaron Swartz 说他如何用一个硬盘,连接到了 MIT 的图书馆当中,把所有的在 jstor 中的很多学术论文都下载下来,存到自己的硬盘上,最后这个案件是怎么一步步展开,最后给 Aaron Swartz 造成了无法抗拒的一个心理压力,最后他非常遗憾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image

《互联网之子》

Jerry Liu:对特别是在现在这 Web3 的情况下,怎么和这些小伙伴们,怎么和现在的法治和包括知识产权能够和谐共处,是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我们不能够完全天真地以为互联网或者区块链就是法外之地。

Hana:没错,刘教授,对于你个人有一个比较好奇的问题,你如何从一个关注知识产权的学者去涉足或者转向关注 Web3 知识产权这个领域?这个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Jerry Liu:这个跟我所在的斯坦福大学是息息相关的。

刚才 Alice 说的我有点像小镇答题家一样的感觉。但是我们斯坦福里面 Web3 的氛围确实是非常浓的,我其实在 17、 18 年左右,甚至早在 16 年就开始接触区块链,参与了很多活动。在 19 年的时候还跟现在一个区块链行业里面很知名的一位女士叫做 Katie Haun,以前是 a16z 的,Crypto Fund。现在她自己做了一个 Haun Foundation,也是硅谷非常有名的基金。

那么三年以前我跟他还合办过很多关于区块链的会议,那个时候还没有大火的NFT ,19年那时候,NFT 还是非常早期的。我的背景是知识产权背景,法学背景,那么我们还有很多商学院的小伙伴,工程学院的小伙伴,计算机学院的小伙伴,一起搞了很多活动,我们斯坦福学生有 Blockchian Club,研究人员、教职工有 Stanford Research Center,Blockchain 的研究中心,我都有很多参与,所以耳濡目染。

我大概从 16、17 年开始就开始接触这个领域,然后其实从 19 年开始有很多的与知识产权有关系的项目开始找我做顾问,希望能够把区块链和知识产权结合在一起。那么我自己大概几十个项目找到我,但是我看完之后发现这些人都是非常年轻非常聪明的工程师,但是真正能够掌握知识产权,掌握法律的创业团队是非常少的。

所以我自己去年开始就把一些斯坦福的一些小伙伴,包括科学计算的博士是我的邻居,我们斯坦福以前在硅谷的一些顶尖的 VC,做高级合伙人的一些小伙伴都拉到一起,我们一起做了一个知识产权,NFT 区块链的项目。所以我有持续的动力,持续的热情,也研究了大概五六年了。

Hana:明白。其实我比较好奇在这个领域除了你以外,你有没有发现同僚?眼神一对说,你也在这个领域就是深耕了几年。像你这样的人多吗?

Jerry Liu:还是有的,a16z 最近出了一系列关于 CC0 和知识产权许可的文章,看起来他们非常看好 NFT 知识产权赛道。他们的法务总监就亲自写了一篇 NFT license 的文章。所以还是有同僚,我们并不孤独。

Hana:那篇好像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写的,我们也会把这个文章发到播客的 Description 当中,你如果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看一看。当然我非常期待刘教授的 “The bad, the good, and the ugly” 这一篇,现在当场催稿。

Jerry Liu:对,我最近确实在写。刚才说其实就是我的写作大纲。

Hana:明白。

Alice:听到刘教授说到现在,我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从 19 年之前,在Web3 世界,blockchain 世界还是处于一个,相对用激情填满整个世界的状态,和现实世界的那些连接都不够清晰,处于一种较为混乱的状态。但好像听刘教授的这么一番描述下来之后,我感觉到现在我们的 web3 世界已经开始逐步的规范化起来,然后我们大家也会注意易到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它逐渐的开始与我们的实际的物理世界开始有一些非常紧密的连接,而不是只是一场在互联网世界大家的狂欢的 party 的一个状况。

刘教授你有没有觉得像之前那种混乱的局面,现在是不是也逐渐走向了一种较为文明的一种世界,可以这样说吗?

Jerry Liu: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就是这样的,我不觉得是我们 Web3 这个领域有什么特别的,因为我年纪可能比你们稍微大一点,我还记得 Web1 、Web2 的时代,因为互联网大概是 1992 年左右,当时是克林顿上台的时候搞出来的。我们人类就是这种坏毛病,一个新技术一出现的时候都是用在歪门邪道上的,对吧?

我其实跟早期的 90 年代的一些互联网的创业者聊天,说那个时代推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除了电子邮件之外还有什么应用吗?杀手级的应用吗?他说当时最早的互联网用途最大的就是下载黄色小图片,大家觉得不够清晰,像素不够高,带宽不够,速度不够快,互联网就逐步升级了,所以最早推动互联网发展的就是黄色小图片,不是开玩笑,事实就是这样子的。

那么回到这个 Web3 领域,区块链比特币最早的应用是什么?你们可能听说过,最早的时候。

Hana:暗网么?

Jerry Liu:暗网叫 Silk road,暗网的话就是毒品军火人口贩卖,当时都是用虚拟货币结算的。人类的德性就是一个好的技术拿过来先用在歪门邪道上,但是不代表这个技术没有造福人类的潜力,绝对是有的。所以 Web12、Web21 和 Web3 是一模一样,我们都知道 Web1 是一个信息高速公路,Web2 是一个万物互联网。

Web3 是一个真正的价值互联网,我们终于可以把价值回归到价值创造者手里面去了,终于可以不用接受这些中间环节的盘剥,终于不用说借一块钱还要去银行交很多手续费。所有的你的银行卡,你的所有的一切当一个中心化机构说no,你就全部给关掉了,那现在终于可以摆脱这些传统的中心化机构的牢笼和他们的控制。这是一个解放生产力,把价值回归到创作者和投资者手里有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所以应用前景是非常大的。

因为我们不仅是要和现实社会对接,而且现实社会也需要我们,需要 Web3 的力量。创作者经济就是刚才我提到的对吧?怎么通过 Web3 的力量,通过 NFT 的力量,使创作者艺术家能够站着把钱赚了,能够有尊严的生活,不用再在尊严和生活中进行选择,这就是 Web3 的力量。

我们不光是要和 Web3 集合,而且 Web3 也要跟我们结合,这是必然的。如果从这个角度说的话,怎么样能够激励创作者的创作,能够保护投资者的收益,不被欺骗,不被 rug ,不被割,能够真正的造福人类,是我们 Web3 的一个使命,不是一个自嗨的游戏。

Hana:没错,这真的非常契合 Web Revolution 这档播客开始的初衷,我们希望能够把 Web3 这些更加前沿的,能够去打开我们想象力的这些东西揉碎,然后让大家去消化,一起去想象一个更加好的未来。

Hana:这是一个特别棒的结尾,今天也非常感谢刘教授给我们分享了这么多深刻的关于法律方面以及这种社会文化历史方面的这些洞见。今天的节目就这样,谢谢大家收听。

Jerry Liu:非常感谢 Hana 和 Alice。

Hana: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推特账号 @w3revolution_io。我们会发很多节目的 recap 和非常容易消化的行业内部前沿信息,也欢迎大家在 Spotify、Apple Podcast、小宇宙上订阅我们的播客,以后会有更多精彩的双语内容给大家。谢谢收听。

Related tags
ChainCatcher reminds readers to view blockchain rationally, enhance risk awareness, and be cautious of various virtual token issuances and speculations. All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solely market information or related party opinions,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form of investment advice. If you find sensitive information in the content, please click "Report", and we will handle it promptly.
ChainCatcher Building the Web3 world with innova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