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肖風:我們要從歷史角度而不是利益角度看待新事物
本文於2019年8月30日發佈於巴比特,作者湯霞玲。
"我現在有一半時間在區塊鏈這邊。"
投身區塊鏈之前,他在傳統金融領域有二十幾年的從業經驗,這位區塊鏈領域的領袖級人物從2015年開始帶領萬向區塊鏈進行了全生態的業務佈局。
目前,萬向區塊鏈大會正在籌備中,該峰會已經連續舉辦了5年,是行業發展趨勢的風向標之一。近日,萬向區塊鏈董事長肖風接受了媒體專訪。
採訪中,這位萬向區塊鏈的總舵手跟我們談及了Libra和央行數字貨幣 ,分享了對當下區塊鏈發展的思考 ,並提前透露了他將在萬向區塊鏈峰會上分享的部分內容。
以下為巴比特主編湯霞玲與肖風博士的採訪內容,經本人確認發佈。
湯霞玲: 最近最大的熱點是央行數字貨幣,您怎麼看待央行數字貨幣?會對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市場帶來哪些影響?
肖風:其實目前技術不夠成熟,也沒有一個商業機構在前面實踐過,央行願意嘗試做法定數字貨幣,態度很積極,值得讚許。
央行數字貨幣的挑戰是要找到需求場景。任何一種新的貨幣形態的誕生,一定是有需求驅動的。貨幣沒有出現之前是物物交換,因為物物交換不方便,例如你牽兩頭羊,我牽一頭牛,沒法交易,才有了實物貨幣。
又因為實物貨幣攜帶不便,如銀錠和銅錢,都是極其麻煩的交易和支付方式,加上當時造紙術和印刷術都發展起來了,才有了紙幣。
後面任何一次貨幣形態的變化都伴隨著某一種新的交易或者支付需求而產生。央行法定數字貨幣也是一樣的,一定要有場景:央行數字貨幣是做什麼用的?適用於什麼場景?央行發給銀行,銀行怎麼用,怎麼接到支付場景上,怎麼對接電商、社交等垂直領域?這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也是一个決定成敗的設計。
湯霞玲: 我整體梳理了萬向大會這幾年請的嘉賓和主題,2015年,您把Vtalik請到了中國,讓大家先一步看到了以太坊和智能合約的風口;去年是Irisnet和Cosmos,讓大家提前看到了跨鏈的興起,萬向區塊鏈大會成為了行業發展的風向標之一。今年會有哪些看點?
肖風: 萬向區塊鏈峰會辦了5年了,我們非常榮幸請到了很多海外優秀項目來中國做分享。萬向區塊鏈團隊現在200多人,我們也會追蹤和研究最新的趨勢。今年主要有兩大看點:一是金融基礎設施,二是分佈式經濟生態。
首先,關於金融基礎設施。區塊鏈帶來了一場金融基礎設施的革命,這是區塊鏈和互聯網的巨大不同。互聯網是商業革命,不是金融的革命。區塊鏈從2009年誕生了比特幣,於是跟金融有了關係。Libra出來以後,大家可以更加深入的來討論這個問題。
第二個是分佈式經濟生態,數字化經濟的基本特點是跨境、跨組織、跨時空,必然要有新的金融基礎設施來服務這種完全數字化的經濟。區塊鏈的應用,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只是在做邊際效應的改善。如果不具備這些特點,就沒應用到區塊鏈的精髓。金融基礎設施和分布經濟生態,我們覺得會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
湯霞玲: 從您這幾年接觸的海外項目來看,中外區塊鏈發展的異同點有哪些?
肖風:海外的更偏技術創新,中國勝在市場規模。中國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的大規模普及,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在中國,微信和支付寶的體量都是幾億用戶;在美國,PayPal非常成功,但美國總人口體量也只有3億。無論是微軟,IBM,還是Facebook,他們要攤銷研發成本,要賺到錢,就需要賣到中國來。所以,中國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大市場。
湯霞玲: 原生區塊鏈團隊做公鏈,和傳統企業進軍區塊鏈做聯盟鏈,您比較看好哪一種力量?
肖風:縱觀所有的技術發展軌跡,一開始的發明創新大多都是來自於技術極客,而不是大公司。但是極客們很難把新技術規範化和規模化。新技術,要真正發展成為很好的技術系統和經濟系統,需要依靠有組織能力、有商業運行經驗的正規部隊。所以,這兩撥人都很重要。
我也同意非許可的公鏈是終極目標。但公鏈的很多做法比較超前,離現有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比較遠。聯盟鏈就是在公鏈的基礎上,提出的比較符合現有法律體系、合規要求的一個形態。
湯霞玲: 萬向也有區塊鏈的投資業務,投資方向是怎樣的?
肖風:2015年,我們成立了5000萬美金的分佈式資本,萬向是單一LP。去年底,我們又成立了HashKey,萬向也是LP,但吸引了一些外部的資金。投資定位是聚焦區塊鏈技術和區塊鏈應用。前幾年沒什麼大項目,20-30萬美金或許就能佔10%的股份,現在的項目普遍會貴一些。已投項目裡海外項目佔70%左右,接下來會更多看區塊鏈應用方向的項目。
湯霞玲: 區塊鏈領域一直在講共識,但在認知層面卻是一個最沒共識的圈子,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您覺得區塊鏈圈子最大的共識是什麼?
肖風:我認為,現階段沒有共識比有共識好。現在行業發展尚處於一個發散的階段,這麼初期的行業,沒辦法判定誰有前途,誰沒前途。
我1989年就到深圳加入了金融行業,回頭去看,現在在區塊鏈行業中發生的各種各樣不合規不合法甚至詐騙的行為,並沒有比那個時候更糟。這一輪幣價上漲如此分裂,就說明市場會自動清洗,即"市場出清"。用歷史的眼光來看,現階段存在的亂象不過都是歷史發展中的一些代價而已。
湯霞玲: 您作為資深金融從業者,為什麼會對區塊鏈好奇?區塊鏈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肖風:最吸引我的是經濟模型。互聯網偏技術一點,但區塊鏈不光是技術,而是技術、金融和經濟模式的結合。
區塊鏈最重要的特點是分佈式、去中心、自組織。一個自組織的經濟系統,怎麼激勵所有的參與方?相互的權責利是什麼?即經濟學上的激勸相容,每個人都能得到正向激勵,這個遊戲才能長久地玩下去,變成一個無限遊戲。這裡面的經濟模型很有意思,讓我很著迷。
湯霞玲: 今年萬向區塊鏈大會,您將會發表什麼觀點?可否提前透露一下?
肖風:我想分享一下Libra的出現對區塊鏈未來發展趨勢的影響。我把Libra看做第三代個人支付系統。第一代個人支付系統是VISA、MasterCard等,是基於銀行卡做個人支付。第二代是微信和支付寶等移動支付,是基於移動錢包,用二維碼付款。
Libra是第三代個人支付系統。是跨貨幣、跨境、跨組織、點對點的個人支付,連換匯都沒有了,這會減少非常多的摩擦。這對中國而言是個挑戰。在第二代個人支付系統上我們好不容易超越了別人,但如果在第三代個人支付出現時,我們還在用原來的監管政策,也許就會落後。
湯霞玲: 能否分享一下您本人學習區塊鏈知識,構建系統認知的過程?有沒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給大家?
肖風:面對一個新事物,不要只從利益的角度來看,而要從歷史的角度來探討。如果只從利益的角度看,就容易看得很短。看得短,行為就短,就會變得很投機。如果拉長歷史維度,你可以看到新技術十年、二十年以後,可能會帶給金融市場的巨大改變,那現在的一些短視行為就沒有太大意義。
改革開放40年,有些時候,你以為是你的本事,其實是我們遇到了趨勢。區塊鏈是歷史的潮流,用十年時間認真做事,做正確的事,最終也可以賺到錢,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