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Taraxa代幣經濟、技術特性與應用場景
本文發佈於TalkChain, 原文標題:《千年老妖終於發幣,Taraxa 有什麼值得期待的地方?》,作者:Runchen
Taraxa 將在 TokenSoft 上進行公募,在此之前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這個項目。這是一個從 2018 年就立項,並且持續開發近三年的項目。在浮躁的幣圈,能堅持三年不發幣且還在認真開發的項目並不多。所以這個項目引起了我的好奇,那麼,和其他公鏈相比 Taraxa 有什麼優勢,它是否又值得我們去期待呢?
Taraxa 項目成立於 2018 年初,日本和新加坡的天使投資人進行了種子投資,隨後在灣區獲得了幾輪私人融資。在其他項目都忙著跟牛賽跑的時候,Taraxa 已經在不知不覺間穿越了牛熊,並且能夠持續不斷的開發。這就足以打敗了市場上大部分的「空氣幣」和被淘汰的項目。
為了明白 Taraxa 在幹什麼,我和他們的創始人 Steven 簡單的聊了一下。以下是我結合 Steven 的回答和我的思考得出的想法,它並不是一個結論,也並不構成投資建議。還是那句話,這是一個高度不確定的市場,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錢負責。
如果用一段話總結,Taraxa 就是一個專用、高速、可擴展且對設備友好的公共分類帳本,幫助個人和企業更好、更迅速地做出決策,使用協議提高了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感,並將糾紛風險降到最低,專門解決業務協調和決策流程中的摩擦所帶來的挑戰。
代幣經濟模型
先說下大家最關心的代幣經濟模型。TARA 總量 100 億枚,TARA 代幣可以用來進行網絡交易和驗證節點,持有代幣的人可以使用 TARA 支付交易手續費,這些手續費將會成為節點的收益,用戶同樣可以使用 TARA 做 staking 成為 Taraxa 網絡節點,維護網絡安全,本次公開代幣發行供應量為 3.75 億 TARA,占總量的 3.75%。
Taraxa 為投資者提供了三種投資方案,供不同類型的投資者選擇,每種方案的起投金額均為 1000 美元,可選擇 ETH 或 ERC-20 USDT 進行購買,但不同方案的區別是代幣價格不同,解鎖期限不同。
投資方案 A:TARA 額度為 2.5 億枚,每枚 TARA 代幣的發行價格為 0.008 美元,最少參與金額為 1000 美元,上限為 25 萬美元。10% 的代幣將在上線交易平台,即啟動交易後解鎖,剩餘 90% 將分為 6 個季度解鎖;
投資方案 B:TARA 額度為 1 億枚,在此方案中,每枚 TARA 代幣的發行價格為 0.01 美元,投資者最少參與金額為 1000 美元,上限為 5 萬美元。在此方案的投資中,10% 的代幣將在上線交易平台,即啟動交易後解鎖,剩餘 90% 將分為 4 個季度解鎖;
投資方案 C:TARA 額度為 2500 萬枚,在此方案中,每枚 TARA 代幣的發行價格為 0.012 美元,投資者參與金額僅有 1000 美元一個檔位。在此方案的投資中,全部代幣將在上線交易平台,即啟動交易後解鎖,無鎖倉。
有意思的是,Taraxa 在整個經濟模型的設計中對團隊和機構都較為嚴格。種子輪上線僅解鎖 3.5%,隨後以每季度 12.06% 的速度線性解鎖。種子輪和私募輪的全解鎖周期都長達 25 個月,而團隊的份額則要在流通後的 26 個月(2 年零 2 個月)才開始解鎖。
為現實場景設計
聊完了代幣經濟模型,我們進入最重要的話題:Taraxa 能夠帶來什麼樣的期待?
當一項新技術出現的時候,往往會面對一個問題:技術的框架有了,但是卻沒有需求的場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adoption,如何去應用的問題。VR 是這樣,AI 也是這樣,其實到了區塊鏈還是這樣。
這個問題其實也困擾了比特幣和以太坊很久。後來兩者走了不同的路,比特幣背離了世界現金的初衷走了 SoV (價值儲藏)的路成為數字黃金,ETH 上生長出了 DeFi,而聯盟鏈則在企業市場間掙扎著尋找方向。
以太坊有先發優勢,所以他可以用數年的時間等待 DeFi 從這個系統裡生長出來。而其他的公鏈顯然沒有這個機會,所以那些希望成為以太坊殺手的公鏈往往沒有下文。
對於市場而言,一條新的公鏈要想獲得一席之地,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走出一條和以太坊不同的路。所以那些真正有應用場景的公鏈活得很滋潤,從去年的唯鏈 VeChain 到今年的 Flow 都是這樣。
Taraxa 也是如此,從一開始就是明確的應用場景導向的。聊公鏈,我們平時都會聊生態,但其實對於 Taraxa 我們更需要聊場景。因為在生態繁榮之前,Taraxa 需要先向市場證明它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這點,Taraxa 的創始人 Steven 有很清楚的認知,他認為指望公鏈一推出就有人上來開發是不可能的。
那麼,Taraxa 選擇的是一條什麼樣的路?和以太坊又有什麼區別?
抽象一點來說,Steven 提出了個很現實的問題。在商業社會中,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了解決複雜的問題,我們需要擴大組織的規模。但隨著組織規模的擴大,它又創造出了更多的問題。比如溝通和協調成本的高企,一個最典型的現象就是開不完的會和撕不完的 B。
目前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 OA 系統來管理,比如釘釘、飛書之類的,一些大企業會有自己的定制化 OA。但這並不能解決問題,或者說這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Steven 提到以前做戰略諮詢的時候,大企業的高管會不斷的提到一個問題 ------它們獲取不到有效的數據,大量的數據是無效的,或者乾脆是虛假的。
這確實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管理和數據流是很難進行穿透的。系統裡顯示企業有 1.6 萬名員工,但其實可能只有 1.4 萬名。系統裡顯示有 10 萬庫存,但其實可能倉庫裡面是空的。所以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不得不花很多錢在審計上,而這又對企業的日常運營造成了困擾。最簡單的,大企業繁瑣而複雜的報銷流程!
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區塊鏈和物聯網可以去改善的地方。物聯網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數據採集過程中的舞弊,比如巴奴火鍋就將物聯網測溫計和 GPS 安裝到每個運輸車上,一旦偏航或者車門打開,系統馬上就能記錄在案。而區塊鏈則可以解決數據收集之後可能被篡改的問題,因為哈希只要在鏈上,那改動數據就一定會被發現。
這是從宏觀角度來講,整個區塊鏈和物聯網能夠解決的問題。那麼從微觀的角度來說,Taraxa 做了什麼?
在 Taraxa 上目前已經運行的是兩個項目,Marinate 和 Helio。具體的項目介紹,其實已經有幾篇文章寫的不錯,比如《Taraxa:IoT+區塊鏈,能產生什麼新商業場景?》和《協議化的 docusign 有哪些想像空間?》都寫的比較清楚。我再簡單的從我的理解說一下。
Helio:基於 IoT 的信用穿透層
Helio 很簡單,它是一個物聯網信息審計系統。它可以將物聯網設備回饋的信息保存一份哈希在鏈上,以此來確保信息從末端回饋之後不會出現被篡改的情況。就比如我們之前說的,巴奴火鍋的恆溫冷鏈車,數據一旦上鏈就再也無法被篡改。
這其實是一個有很多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Steven 舉了一個例子,在二手車交易市場中,一個很重要的數據就是行駛里程。而行駛里程這個東西,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可以篡改。買家不得不去找專業公司來進行評估,這就產生了巨大的信任成本。
但如果我們在行駛記錄儀上面安裝一個每 8 小時回報一次的物聯網設備,並且這個信息的哈希值被在鏈上保存,那麼其實就可以直接避免了這個問題。作惡者可以篡改設備本身的記錄,也可以篡改公司伺服器的記錄,但卻無法篡改鏈上記錄。這樣在二手交易的時候,只需要調取鏈上數據就可以清楚的反映出車輛的實際行駛情況。
我們抽象一下理解,Helio 的價值在於它可以通過物聯網設備去增加一個穿透的信任層。這個信任層可以穿透所有的參與者(比如直接放到汽車的引擎內),用最小的信任(物聯網設備回饋的信息必須是真實的),來把摩擦降到最低。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Helio 和 Taraxa 是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的。
Marinate:存證應該如何進行?
而另一個叫 Marinate 的應用也很有意思。它其實是一個存證工具,用戶可以把短信、郵件等重要聊天記錄(比如借錢)的哈希進行鏈上存儲。但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因為郵件和微信本身就是可以作為司法憑證的,那為什麼需要多一步。
這是我認為 Taraxa 邏輯最無法自洽的地方。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爭端,都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去及時的記錄(也許因為懶,也許因為抹不開面子),如果我們記錄了,哪怕只是最簡單的微信上確認了一下就能夠避免很多這樣的爭端。
那麼為什麼要使用 Marinate,這其實是多加了一個步驟,明顯讓這個事情更複雜了。可以想見,Marinate 很可能會成為一個沒有人使用的產品。
我在讀碩士的時候,消費心理學有這麼一個理論,一項新技術想要獲得應用,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有足夠的動機、第二要足夠的簡單。
Steven 給我分享了一個數據,建築行業因為這些未存證且無法追溯的數據,每年的損失高達 240 億美元。同時 Steven 也分享了一個觀察,在美國建築行業,一份保單的價值通常超過幾十萬美金,但超過 500 美金的變更(changeover)保險公司都要知道。因為大多數造成回款延遲、觸發司法程序的,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小變更 ------ 比如這堵牆往左修五十公分。
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建築行業往往一共工程要協調數十個公司,每個公司做的事情不同、文化水平不同、信息化水平不同,完全沒有辦法通過一套系統把大家放進去,但整個事情又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那么很簡單,如果應用區塊鏈技術可以節省這些錢,這是一個全局優化的過程,那麼我想這些人是一定願意採用的。
第二個則是易用性。Marinate 是嵌入到系統裡面的,比如我的郵件可以直接 cc 給 Marinate,然後系統會自動提取重要信息進行結構化。對於發起者,有一個平台可以看到自己發出的所有記錄,而對於接受者只需要點擊一個鏈接選擇「是」或「否」即可。
夠低的應用門檻,顯而易見的效果提升,這是我認可 Marinate 會取得市場的主要原因。帶有明確的應用導向,能夠解決現實的問題,這也是 Taraxa 和其他公鏈不同的地方。
高性能商用解決方案
上面說的是 Taraxa 上的核心應用,接下來說說 Taraxa 的底層。為了同時兼顧性能和去中心化的需求,Taraxa 用的是 DAG 體系,也就是有向無環圖,這也是 Taraxa 的技術優勢之一。
Taraxa 鏈基於 PoS 共識機制,引入了區塊 DAG (有向無環圖)拓撲結構,結合模糊分片技術(Fuzzy Sharding)與 VRF 驅動的 PBFT 共識,確保實現快速且異步的區塊確認。此外,Taraxa 還開創了 optimized executional layer,而非沿用如今區塊鏈系統常見的順序執行方式。
DAG 是應用於數據結構的數學模型,它由與單向邊相連的頂點組成,且沒有一條路線是從某個頂點開始沿著這些邊走最後再回到同一頂點的------也就是說,它是非循環的。本質上,DAG 是一種低級數據結構,可用於對多種類型的數據進行建模(尤其是具有依賴關係的網絡)。
技術方面更多的細節本文暫不做更多的展開,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自己了解一下白皮書中關於技術部分詳細的描述。
總結來說,Taraxa 鏈具備以下創新和特點:
DAG 區塊拓撲可在不犧牲安全性的情況下實現高吞吐量和低延遲(上鏈時間低於 1 秒);
目前可以達到 5,000 TPS,按照路線圖規劃,後續可達 50,000 TPS;
基於 DAG 區塊的安全且公平的排序算法;
VRF&VDF 支持公平有效的提案,可在不浪費能源的情況下複製 PoW 的優勢;
快速的 PBFT 算法為 DAG 週期提供真正的確定性;
高度優化的 VM 執行層(optimized executional layer),使智能合約處理速度呈現指數級增長。
下一步計劃
根據 Taraxa 的路線圖,其首先計劃在 2021 年部署主網,大量激勵性社區參與,然後繼續發展,確保網絡安全,主要包括:
集成 GraphQL ,實現更高效的節點查詢
DPOS 抵押、收費 、區塊獎勵一體化,完善 Taraxa 經濟機制。
跨鏈錨定 Taraxa 的狀態快照收據,防範長距離攻擊 ,實現跨鏈資產交換。
社區驅動的安全和負載壓力測試和基準測試,以確保網絡安全。
其次是推動 Marinate 的採用,涉及發布公共 API 並集成所有主要的通訊工具(例如 WhatsApp,微信),並與社區合作以推動採用。
團隊:學術+技術基因
有意思的是,Taraxa 有一個斯坦福氣息非常濃厚的團隊。其團隊成員和顧問也都是出自專業領域,有較強的學術背景,這樣的團隊往往做事情會更加的扎實和穩定。但這也意味著,他們很多時候可能會跟浮躁的幣圈顯得「格格不入」。
Taraxa 的創始人 Steven Pu,是斯坦福大學的電子工程學士、碩士,曾在德勤·摩立特(德勤體系下專攻戰略與運營諮詢的子公司)擔任諮詢顧問,並自己創業做過 IoT (物聯網)也創立過 Leland 資本(投資物聯網方向)。
CTO 也同樣是斯坦福出身,電子工程學博士和博士後。並在斯坦福讀本科的時候就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研究資助。團隊的諮詢顧問則包括 Algorand 團隊成員 Maurice Herlihy 博士、分佈式資本聯合創始人沈波、日本知名對沖基金 Asuka Asset Management 的創始人 Mamoru Taniya。
寫在最後
這個市場上不乏學術背景專業的團隊,尤其是在公鏈的這個賽道更是雲集了各路大牛。Algorand 的教授 Silvio Mical 是圖靈獎的得主,Avalanche 的 Gun 教授在比特幣之前就做過公鏈,國產團隊 Conflux 也頂著「姚班」的關懷。
縱觀這些學術氣息濃厚的公鏈,其實我們能夠發現很多共同點。比如他們往往比一般的項目方更有耐心,而且往往會重視產品研發勝過 PR。從長遠的角度考慮,這樣的項目往往可以走得更遠,甚至是穿越周期(Taraxa 已經穿越過一次了)。但站在二級市場的投資人角度,投資這樣的項目需要的是耐心和長期主義。
我並不是一個預言家,我所能做的僅僅是分享我所獲取到的信息,我所看到和聽到的,以及基於理性邏輯下的思考。我相信 Steven 和團隊對於認真做事情的決心,同時也相信他們有機會能夠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一條路。
路漫漫其修遠兮,願所有在這個行業認真做事情的人都可以獲得真正的價值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