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9 Capital合夥人牛鳳軒:談Web3重塑數據價值

牛鳳軒
2021-12-28 22:32:34
收藏
在Web3.0裡,你的價值行為終將獲得回饋,價值的載體是你的數據,也屬於你自己。

作者:牛鳳軒

摘要:

在Web2.0裡,你的數據有價值,但不屬於你,價值也不分給你。
鏈上數據是一座金礦,應用越多,數據越多,金礦越大。
在Web3.0裡,你的價值行為終將獲得回饋,價值的載體是你的數據,也屬於你自己。

在Web2.0的世界裡,如果你在王者榮耀裡是上海市靜安區第一趙雲,所有皮膚全收集了,你去永劫無間或者哈利波特魔法覺醒中,只能從一張白紙從零開始,沒人知道你是一個王者高手。如果你是B站小有名氣的up主,你去Youtube上可能發現已經有人頂著你的名字在搬運視頻了。

如果你在微信上有5000塊錢想轉到支付寶上,發現這根本不可能,只能提現到銀行卡再充值到支付寶。你在手機上網站上每使用一個新的產品,都要不厭其煩的走一遍手機號/郵箱/用戶+密碼/驗證碼的流程,然後往往不怎麼用的產品第二次使用的時候還要再點擊找回密碼。

在Web2.0的世界裡,每一個應用都無所不用其極的鎖住用戶,提高黏性和留存,把用戶和數據的護城河建立起來,從中榨取最大的價值。作為用戶,你雖然獲得了使用產品的體驗,但你其實一無所有,你的所有數據可以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曾經最大的中文Blog社區BlogCN,曾經的校內網,更不用提有多少停服關機的網遊。本質上,用戶的行為和數據是在給公司打工,在你註冊的時候打勾了《服務協議》和《隱私條款》的時候,你已經簽訂了一份極其不平等的合同,即,你的數據歸屬公司,可以被任意使用和變現。如果我們哪天不運營了,不好意思,解釋權歸我,你號沒了,你數據沒了。

所以,在Web2.0裡,你的數據有價值,但不屬於你,價值也不分給你。

在基於區塊鏈技術作為底層的Web3.0框架下,似乎往前走了一步。區塊鏈就是一個公開的數據庫,所有的應用在上面讀寫數據。由於目前性能的限制和高昂的交互成本,應用傾向於只把"高價值行為"的交互放在鏈上,而這些行為數據簡直就是一座金礦。

在4年前,那還是ICO的時代和各路公鏈的畫餅大賽,鏈上的交易類型非常單一,大多都是代幣的轉帳。在4年的時間裡,應用層迎來了幾個賽道的爆發,從DeFi到NFT到GameFi,百花齊放,成千上萬個應用在鏈上記錄了形式多樣的數據。

圍繞這些數據的過濾/分析/加工,能夠產生無數的場景,從捕捉交易機會,到找到精準用戶地址群體,再到形成鏈上身份和社交關係,每一件事都是百億美金以上的機會。

一即是全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淺談我所理解的NFT和Metaverse》中,曾多次提到了區塊鏈帶來的互通性。從數據的角度來看,互通性是一件在Web2.0無法想象的偉大變革。

一個地址賬號可以原生的同時登錄成千上萬個應用,這些應用產生的高價值行為都記錄在一個賬號之下,對於每一個地址的鏈上交互行為,你可以知道這個地址(背後的人)是不是一個DeFi早期的流動性挖礦用戶,是不是一個NFT的藏家,是不是一個DEX交易的用戶,是不是某個GameFi的玩家等等。

image一個地址的用戶畫像可以用這些鏈上行為完整地描述,在Web2.0的世界裡,你在互聯網上的每一個足跡都被掌握在不同公司的手中,每個公司只掌握了你所有行為的一個碎片,越是巨頭公司涉及的業務越多掌握的碎片就越多,但並不能拼湊出全貌。

在區塊鏈上,一個地址的全貌就藏在你的每一筆鏈上交互之中。任何一個人和組織都可以無需許可的去拼湊出你的畫像,像RSS3/Project Galaxy/CyberConnect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去組織和呈現出用戶的鏈上畫像和行為。

價值何在

價值行為獲得回饋

在Web2.0裡,如果你做了一個遊戲,想去吸引王者榮耀的用戶作為種子用戶,這可能麼?即便你在騰訊內部都不一定能拿到想要的資源和權限。如果你做了一個社交產品,想去批量吸引微博的用戶,這可能麼?

在鏈上,哪個地址玩過哪個遊戲,花過多少錢,一目了然。哪些地址參加過YFI挖礦,Curve預挖,NFT交易,都可以輕鬆的獲取到地址列表。你可以用一系列的過濾條件找到滿足你要求的種子用戶名單,對他們進行空投,給他們一些福利,進而吸引他們來使用你的產品。

一個產品的價值,來自於它的每一個用戶的每一次鏈上的交互行為,無論是NFT的交易還是流動性的添加。如果這些交互行為產生的價值並不被這個項方認可,沒有關係,會有其他的項方去重視這些行為帶來的價值。

前幾天OpenDao給Opensea用戶空投$SOS代幣這件事很有意思,我關注的重點並非OpenDao是不是能通過這個操作就能做一個NFT交易所超過Opensea(我認為這很難)。而是你在Opensea上的高價值行為即便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Opensea大概率要走IPO上市的路線)但別人也可以給,$SOS並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前面有Rarible撒過(給NFT持有人,大部分人早期獲得NFT也都是通過Opensea的交易),後面還會有LooksRare以及更多。

在每一個新項目的代幣經濟模型中,大家多多少少都會思考 1.我怎麼去找到第一批種子用戶給予他們空投;2. 我怎麼去回饋給我的產品提供價值的用戶。所以在鏈上你該幹啥幹啥就行,你的"高價值行為"遲早會給你帶來"價值"的。

經歷過2020年DeFi Summer的用戶,相信在過去的一年中領各種項目的空投領到手軟了,這就是你的數據價值所帶給你的回饋。如果你認為你把一個地址裡的餘額全部提走,這個賬號就沒有價值了,這個認知是錯誤的,你的鏈上足跡才是最寶貴的,請珍惜你的每一個錢包地址,不要輕易丟失。

可追溯 無需證明的身份價值

如果你是傳奇1代的老玩家,你很難證明你曾經玩過或者打出過神裝,因為關服了數據沒了。但如果Cryptokitties在幾年後網站關停,你依舊可以用你的以太坊地址告訴大家你曾經在2017年底買過一隻聖誕貓。

在Linkedin上你可以把"做了幾頁PPT"包裝成"主導了5億美金的並購案子",在區塊鏈上你吹牛說自己是DeFi大戶/早期玩家,是不是真材實料,地址看看就知道。

上週我收到了一份簡歷 -
image

不需要太多文字,Opensea,RSS3,Mirror,Cyberconnect上看看就知道這位兄弟過去兩年用過哪些Dapp,買過什麼NFT,是不是一個Crypto native的人。鏈上的數據勝過千言萬語。在這個行業招人,我覺得Linkedin可以歇菜了。

這些數據不止能夠真實的反映出一個人在鏈上的歷史和身份,也能原生的把社交關係和群組關係建立起來。我們現在有很多群組,仍然構建在Web2.0的應用像微信,Discord,telegram之上,比如DeFi愛好者群,NFT討論群,XX項目大戶群。

實際上很多群裡的用戶可能與主題無關,可能從來沒有玩過DeFi,沒有買過某個項目的Token,卻在群裡瞎帶節奏"。

如果是基於錢包地址登錄的社群工具,自然可以根據某些篩選條件來建立群組,比如持有Punks或者BAYC的地址才能加入的NFT社群。

比如持有某些DeFi Token且數量達到一定條件才能加入的DeFi社群,比如曾經參加過3個項目以上的Snapshot投票治理才能加入的DAO社群等等。這些入群門檻可以原生的通過讀取地址在鏈上的資產信息和行為歷史進行自動判斷,無需證明。

如果條件不再滿足了,自動踢出不滿足門檻的用戶。權限管理也可以根據鏈上的數據進行自動的提權和降權,而不用由管理員去手動設置。比如擁有100個某項目Token可以進入普通群組,擁有10萬個以上token可以自動進入大戶VIP群,自動獲得彩虹色的ID標識等等。有不少項目,比如ShowMe和Metalink,正在做這個方向上的探索。

這樣建立的社群更加透明和高效,大家都是滿足群組加入門檻的成員,這個過程是原生的、真實的、動態更新的、無需信任的。

數據驅動的Alpha

每天在鏈上都有數十億美金的代幣交易和數億美金的NFT交易,而這些信息都是公開的,不難想象這裡面有多少Alpha可以被挖掘。

nansen.ai在這一點上做到了極致,僅僅用一年半的時間迭代出了收入數千萬美金,估值近十億美金的產品。鏈上的巨鯨標記,Smart Money追蹤,Token God模式下的籌碼流動和分佈,NFT項目的深度挖掘… 這些信息交給一個有分析能力的用戶,就等於把一台ATM機放在他面前。

以上,我僅僅列出了幾個正在發生且快速迭代的場景,僅僅是冰山一角而已,鏈上數據這座大金礦其中的價值已經體現的淋漓盡致,將來我們還會看到基於鏈上數據的Credit Score,去中心化身份在元宇宙中的廣泛應用,以及像nansen一樣抓住某一個角度給用戶帶來價值的數據產品。

在Web3.0,鏈上數據屬於每個人自己,同時又對每一個人或組織可讀,大家都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價值捕獲。價值的分配方式正在被重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你在Web3.0使用任何一個應用的時候,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帶著你的地址畫像和標籤在每一個應用裡行走,價值的載體是你的數據,也屬於你自己。

自己給自己AMA

Q:多個地址怎麼辦?

A:很多人每玩一次DeFi就會換一個地址。一種可行的方案是在一個DID的框架下通過簽名驗證bundle你的多個錢包地址,根據這多個錢包地址來對你的身份進行標籤/分析/計算。Spectral就在使用這樣的方式來做鏈上信用分。

Q:現在這些Web3.0的應用體驗還不好,我用個毛線?

確實。目前基礎設施仍舊不完善,當我們讀取鏈上數據時,如果每一次都直接通過區塊鏈讀取數據,直接通過去中心化存儲讀取文件,一定不能解決高並發的問題,雖然有Ceramics這樣的解決方案,但是依舊在早期,CyberConnect在前幾天的用戶量已經把Ceramics搞掛了。
如果你認可我在文中寫到的這些由區塊鏈所帶來的數據價值,那麼一切都只是時間問題。

Q:按你這麼說,Web2.0中大公司的護城河------用戶和數據,不再是護城河了,那麼Web3.0公司的護城河是什麼?商業上是不是有問題?

A:這是一個過去幾年我反復在思考的問題,值得單獨寫一篇文章探討。但長話短說,如果Web3.0最終能讓用戶獲得更合理的價值分配,更好的用戶體驗,那麼這一切就有價值,也是正確的發展方向。

在Web2.0所開創的商業模式是,免費甚至補貼獲取用戶把用戶圈進來再變現的邏輯。在Web3.0,會有另外一種捕獲價值的方式和商業護城河。

Q:我應該梭哈你上面說的這些項目麼?

A: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上述文中提到的項目,哪些能成功,在此刻很難判斷。就像在2018年的時候,Axie的聯合創始人Jihoz曾很興奮告訴我Axie達到了160 DAU,當時我相信我們兩個人都不敢想象3年後的現在Axie由百萬日活,百億美金的FDV。此時此刻,我們只能去賭正確的方向,靠譜且長期主義的團隊,並在未來幾年的道路上持續一起探索。

我個人和我所在的機構非常看好由數據衍生出來的整個賽道,這是我們在Web3.0領域一個重要的投資主題,也布局了多個生態項目。歡迎在這個賽道創業的小夥伴來交流。

關聯標籤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