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十年內容產業基建公司,竟是隱形的 Web3 先行者
作者:了了,星球日報ODAILY
過去一年,隨著 Web3 概念的大爆發,一場圍繞著"傳統互聯網"的商業範式升級也已悄然展開。
諸多賽道之中,內容產業憑藉著線下依賴度較低、雙邊市場較大、權益再分配的需求較為迫切等特性,成為了本輪大升級的先驅賽道。從主打文字內容主權的 Mirror,到聚焦藝術品領域的 Superare,再到希望重塑流媒體服務格局的 Livepeer,甚至是再泛一些的去中心化域名 ENS,諸多原生於 Web3 時代的內容產業項目在過去一年內已實現了長足的發展。
除了這些 Web3 時代原生的內容產業項目之外,Meta、環球音樂、Netflix、佳士得、Line、視覺中國等一大批 Web2 "傳統大廠"也已紛紛下場佈局,探索能否在新的互聯網敘事之下找到新的商業爆發契機。
環顧這些將 Web3 視作開啟下一個時代的鑰匙的項目或公司,雖然各家在出發點、業務模式、內容類別、目標群體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在敘事卻都共同描述著同一個願景------以公平、公開的方式打通從創作到消費的價值流轉閉環,搭建一個開放、共生、可持續的內容產業生態。
公平、開放、共生……這些關鍵詞與內容產業的綁定,我們並不是第一次看到。
此前在跟蹤報導各領域互聯網產業的潛力公司時,我們接觸到了一家叫作"看見音樂"的內容產業基建公司,該公司所主打正是"開放、平權、共生"的概念,希望將自身作為底層基礎(非鏈上結算),為整條音樂產業鏈上的創作者與機構、開發者、內容需求方等不同角色搭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價值流轉體系。
佈局已十年?看見音樂眼中的Web3
恰逢看見音樂成立十周年之際,借著 Web3 概念的大火,近期 Odaily 星球日報再次聯繫到了看見音樂,在聽到我們說出 Web3 這個詞時,看見音樂方面向我們表示:"十年前我們因此而創立,只不過現在有了新的名詞表述,未來也會有其他叫法,但互聯網的進化一定會從追求效率到追求公平,開啟生產關係的革新換代是必然的。"
作為當前在國內穩居頭部、音樂資產規模亞洲第一的音樂產業基建公司,看見音樂現已實現了創作、保護、分銷、管理、商業化運用的全鏈路數字化能力,承載了逾 100萬的全球創作者,與包括 Spotify、Youtube、抖音、網易雲等千餘家需求機構的資產對接,覆蓋了 95% 的音樂消費通道和 30 多個音樂需求場景,現累計有超過2000 萬的音樂數字資產在體系中流轉。
這麼一家已有十年歷史的互聯網企業在做 Web3?聽起來多少有些割裂感,但隨著與看見音樂溝通的深入,我們也逐漸了解了該公司對 Web3 精神的理解(包括為了取捨所做的拆解),也明白了其要走的 Web3 道路究竟是什麼。
如看見音樂所訴,該公司將自己的產業角色定位為 Web3 能力提供者,以數字化運營架構支撐生態內其他參與者,將數據所有權真正交還至創作者以及用戶的手中。
自 2012 年成立以來,看見音樂從專注於上游創作者和下游使用者之間的高效雙邊交易基礎設施建設切入;經過十年進化,進一步擴充了衍生功能鏈條,比如版權保護、存儲、接口、傳輸、建店、建站 SAAS、PAAS 等等。
在這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看見音樂一直都在隱性貫徹"開放、平權"的理念。創作者一端,看見音樂自創建之初起就從未扮演過生產音樂的角色,而是在通過一個開放的平台,允許創作者自由地上傳、分發各類原創音樂作品,這些作品的版權及絕大部分相關經濟利益也並不歸看見音樂所有,而是由創作者完全掌控;使用者一端,看見音樂對所有渠道都採取了一視同仁的態度,不會因某些渠道具有獨特的優勢(比如流量)而"站隊",不管是靈活、大量、按需調用全球音樂數字資產的需求,還是速採速用的使用需求,都能通過基建全球平權的、高效、低損耗的調用。
十年後的今天,恰逢 Web3 的春風開始吹起,看見音樂也逐漸顯性地將"共生"的理念引入生態之內。在整個產業生態的運轉中,看見音樂並不會"大包大攬",而是將創收服務不斷放開,同時將過往產業鏈數字化進程中被忽視的貢獻者接入生態之內,讓生態內的更多參與者憑藉自己的貢獻在生態中獲得共識和收益,促進數字內容生態的生產關係革新。
當然了,看見音樂作為底層平台,則會以 Gas Fee 的方式進行抽取收益,但這部分收益最終又會通過完善基礎設施的方式間接反哺回體系內,最終與所有角色共同構建一個自行運轉、價值循環、共創共享的開放式生態。
"開放、平權、共生",這就是看見音樂對 Web3 核心理念的理解,過去十年的發展則是看見音樂基於這份理解所交出的答卷。
底層是否需要去中心化?看見音樂的捨與得
前文中我們賣了一個關子------看見音樂為了作出取捨而對 Web3 的精神做了一定拆解。這裡強調的"取捨",指的是看見音樂在結算層上並未採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而是選擇了中心化的伺服器,在業務運行中也沒有採用 token 或 NFT 作為媒介。
這一點也是我們和看見音樂討論時最大的分歧點所在。作為一個長期跟蹤報導 crypto 和 Web3 的記者,我很清楚採用去中心化底層的優點,也堅信這才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但看見音樂站在一個成熟商業公司角度所作出的解釋仍讓我陷入了沉思,這也值得所有 Web3 從業者進一步思考。
在談及之所以如此選擇時,看見音樂表示這既有政策原因,但也有運營及發展階段層面的考慮。雖然去中心化的鏈上生態在過去一兩年間實現了突破性的发展,但就當前來看,區塊鏈的性能依舊有限,相關基礎設施也並不完善,能否承載商用級別的業務運行尚未得到充分檢驗,對於一家需要正向運轉並不斷投入建設的企業來說,中心化服務可以幫助他們更靈活、更高效地去處理真實業務場景中的各項事件。
這一點我個人是認同的,過去兩年鏈上最常見的應用類別大多都是以 DeFi 為代表的"有限狀態應用程序",其特點是僅需驗證地址的餘額變化即可推導出所有的交易邏輯,但對於音樂以及其他內容產業的商用場景來說,相關交易將會涉及到大量餘額變動之外的狀態變化,這就是我們在講 Web3 時常常提到的"無限狀態應用程序",此類應用的順利運行除了對區塊鏈的性能本身會有更高要求外,還需依賴存儲服務等相關基建的進一步發展。
看見音樂進一步介紹稱,先不說全內容產業數字化,僅音樂內容的實際運營中就存在著許多圈外人難以想象的挑戰,比如在簡單的內容商業流轉中,如何將其詞作者、曲作者、母帶製作人、混音、編曲人等各個權利方與其應享有的權利一一對應進行歸屬追溯;進一步地,如何將這些權利應用於多維豐富且日益增長的消費使用場景(廣告、K 歌、配樂、運動等等);又如何在相關法律法規更新後,更快更規範地對新興權利進行保護,並確保其對應的收益能夠公平公開地分配給各方權利人;在技術環境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如何將內容的各項權利分別被授權至更多樣化的細分領域及渠道(現實是大多需求方不理解不接受或不能用區塊鏈、token、NFT)…… 這些都是企業在日復一日的實際運營中才會遇到的問題,結合當前階段的區塊鏈承載能力去評估,很難得出一個想要的答案。
看見音樂的判斷是,現階段批量湧現的 Web3 項目大多還停留在概念之上,少部分落地項目的規模暫時也並未擴展開來,這些項目大多都還處於相對早期的階段,他們並不是不需要面對上文提到的那些挑戰,只是時間未到而已。反之對於已有了十年歷史的看見音樂來說,經驗告訴他們若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殺出重圍,就不能在任何一個方面陷入束手束腳之境。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看見音樂在否定區塊鏈的未來,雖然暫時並無意全面轉向鏈上,但已就服務遷移的技術難度和成本做了詳盡調研,就此該公司亦表示:"是跨多鏈、聯盟鏈、還是公鏈,共享和決策機制進化等,都是時機問題不是技術問題,由流轉、協作效率和公平性已構建的生態規模,能夠實現起跑即領先。"
殊途同歸的Web3之路
綜合前文所述,我們大概可以總結稱,看見音樂在願景上與近期批量湧現的那些 Web3 內容產業項目高度一致,都是希望以公平、公開的方式打通音樂從創作到消費的價值流轉閉環,搭建一個開放、平權、共生的內容產業生態。區別在於,出於合規、運營以及自身發展階段考慮,看見音樂當前並未採用區塊鏈作為服務結算層,而是採用了中心化的伺服器。同時,不採用 token 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投機性和價格波動風險。
隨著 Web3 概念的進一步普及,在全新的產業升級競爭中,我們除了要去關注那些 Web3 時代原生的內容產業項目之外,也無法忽視從另一個方向步步走來的看見音樂。
作為"傳統"互聯網領域最早一批覺醒 Web3 意識的公司,看見音樂對"開放、平權、共生"等 Web3 核心理念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清晰的落地規劃,長期以來一直都致力於為內容資產的生產及運營提供底層基建和創新環境。與此同時,看見音樂也兼具著新興項目所不具備的運營經驗及產業資源優勢,比如完善的確權及維權方案、成熟的權益流轉體系、龐大的創作者群體、豐富的需求渠道(Spotify、Youtube、抖音、網易雲……)等等,十年的"厚積",有望在 Web3 的新時代中實現更強勁的"薄發"。
在 Web3.0 的新賽跑中,誰準備好率先起跑,誰就可能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生態系統的創建者、創新紅利的擁有者,考慮到當前內容產業鏈的活動絕大多數仍然發生在 Web2,綜合來看見音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占有相當大的身位優勢。
兩條方向不同、但都通往 Web3 的道路,誰先抵達終點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