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與AC:連續發幣者的雙重境遇
本文系鏈捕手原創文章,作者胡韜。
連續發幣者在區塊鏈行業並不罕見,其中BM(Daniel Larimer)與AC是其中最具知名度的兩位。
BM自2013年進入區塊鏈行業以來,先後主導開發了Bitshares、Steem和EOS等知名區塊鏈項目,且它們的代幣市值都曾進入全球前20名。
AC則自2020年初以來,先後發布yearn.finance 、Keep3r、StableCredit、Deriswap等眾多DeFi項目,同時在Cream、Hegic等DeFi項目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YFI發行數月即成全球市值前30名的項目。
但同為連續發幣者,但兩人的外界評價與境遇卻迥然不同,呈現兩極化的現象。這在昨日BM宣布辭任block.one後尤其明顯,他陷入幾乎千夫所指的局面,各種批評的聲音洶湧而至,例如"詐騙犯"、"三姓家奴"等。
AC在行業的名譽則要正面得多。儘管他主導發行的項目數量比BM更多,但仍然被視為2020年DeFi行業的年度人物,"封神"、"開掛"、"樂高大師"之類的評價源源不斷。
那麼,同為連續發幣者的兩人為什麼會產生如此迥異的輿論景象?
一、BM的故事
BM進入區塊鏈行業源於他對自由市場解決方案的追求。BM認為,貨幣才是政府權力的根源,自由市場則需要一種沒有物質財產支持的資金。2009年他接觸到比特幣後長期活躍於比特幣開發者社區,此後在13年由於許多比特幣交易所遭遇政府干預並關閉,BM決定創立一個去中心化的交易所Bitshare,並開發了錨定美元等多種貨幣的穩定幣bitUSD、bitCNY、bitEUR。
不過Bitshare項目最大的意義在於,BM由此創造出如今被EOS、波場等項目廣泛使用的股份授權機制DPOS,使得當時Bitshares實現了遠高於比特幣的TPS。
在15年11月的一次Bitshares理事會投票表決中,調低交易費用的提案獲得更多支持,以7:4擊敗持反對態度的BM。該事件意味著Bitshares社區開始徹底掌握系統治理權,此後邊緣化的BM宣布離開BitShares。
BM在第二年創立了基於區塊鏈社交媒體平台Steem,嘗試建立了一種公平的、能連貫一致地反映每個人貢獻的記帳系統,通過代幣獎勵來激勵社區成員創造與分享內容,解決傳統社交平台存在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問題。
但可能是看到V神創建以太坊為公鏈行業帶來的巨大潛力,BM於17年宣布從Steem辭職並著手創建EOS。該項目於18年主網上線時引起區塊鏈行業的大量關注,但此後受到過度中心化等批評,實際發展有限。
因此,BM選擇再次離開也不難理解。不過根據BM的闡述,其離開的主要原因是EOS等項目都將被監管機構盯上,以至於完全喪失隱私。"而我不希望自己的創新受到政府監管機構的限制。我們這些想要創造工具,將權力交還給民眾的人,需要把目光投向別處。"
二、AC的故事
出生於南非的 AC,並非技術出身,他就讀於南非的斯泰倫博斯大學法學專業,只是出於興趣自學了計算機課程。AC 設法提前完成課程後,剛好趕上「Lecturer」團隊的一位講師辭職,然後他順勢獲得了機會,成為了一名課程講師。也是從這時候開始,他一步步踏進了計算機科學領域。
進入區塊鏈行業後,AC 曾深入參與了Wanchain、BitDiem、Aggero、FUSION 和 Fantom 等區塊鏈項目,並在 Kosmos Capital 和 Lemniscap 擔任技術顧問和分析師,還曾開設專欄來評審多個區塊鏈項目,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粉絲。
2020年初,AC將手中投資的比特幣和以太坊換成了穩定幣,開始將研究方向放在如何為自己選擇收益最高的借貸協議上。由此,DeFi聚合協議yearn.finance誕生了。
至當年7月,yearn.finance又推出無預挖機制的YFI代幣以及自動進行收益耕作的yVaults機制,聲勢大幅上揚,進一步鞏固了自身在DeFi領域的頭部地位。
不過此後,AC的主要精力不再聚焦於yearn項目,而是相繼推出或深度參與了多個DeFi項目,例如是去中心化任務外包平台Keep3R、去中心化信貸協議 StableCredit、去中心化保險協議Cover,以及整合交易、期權和借貸的Deriswap等等。
11月,AC再度開啟DeFi市場的整合並購潮,Akropolis、Sushiswap、Cream等項目相繼被AC宣布與yearn項目整合,各項目將協同開發並共同制定發展策略,為DeFi市場開拓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像遊戲玩家一樣,他想解鎖新的關卡。像藝術家一樣,他想拋棄創作。"Coindesk的報導如此評價AC。
三、為何兩人評價迥然不同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鏈捕手認為其中可以歸納為三個原因。
第一,BM每做一個新項目都會完全離開原項目,不再參與原項目的運營與決策。儘管BM離開時原項目都已經形成完善的治理機制,但具有重大影響力的BM離開無疑都是項目的損失,引起原項目社區用戶的不滿。
而AC每做一個新項目都不意味著會離開原項目社區,像他在去年11月推出的一系列DeFi協議整合行動就是最好的例證,仍然會著力於推動原項目發展,向外界呈現出負責任的態度。
第二,BM所做項目全都在公鏈賽道,但該賽道目前由以太坊及其生態系統主導,可落地性較差,前景受到外界較大質疑。
同時,BM所做的新項目會與原項目存在競爭,賽道重合度較高,BM甚至還公開表示EOS的Voice將會做到STEEM原本想要做到的一切事情,這些無疑會對原項目社區造成負面影響。
而AC所做項目都在DeFi賽道,屬於時下的風口,且各自存在自身的定位,互補性與可落地性較強,無預挖代幣、聚合器、整合並購等概念對行業具有明顯的探索性與積極意義,因此外界當前的認可度會更高。
BM提出的DPos機制儘管也在區塊鏈行業具有重要影響力與探索性,但其評價也長期存在兩極化,而且沒有受到主流輿論的認可。
第三,從幣價來看,BM所做項目的幣價較項目早期都已經大幅下跌90%以上,持幣用戶的怨言累積已久,特別是前段時間還被曝出block.one持有超過20萬枚BTC,因而被認為"割韭菜"的嫌疑極大。
AC所發行的一系列幣種如今幣價方面的表現則更加,甚至多數處於歷史高位,社區成員的參與熱情與信心高昂,帶來的財富效應尤其明顯。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BM宣布辭任Block.one CTO遭到外界大規模批評也就不難理解,畢竟幣價表現不佳,項目落地性較差,又在主流視野中隱身很長時間,其實際作為遠遜於公眾的預期。
從BM自身的邏輯來看,選擇離開老項目、創立新項目是個理性的選擇,在強調去中心化治理的區塊鏈行業也無可指摘,畢竟BM離開時原項目都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社區治理機制,並不依賴於創始人展開運營,同時項目發展狀況未能達到BM的預期,這對野心勃勃的BM或許是難以接受的。
不過在幣圈,慘淡的幣價或許就是項方與創始人的原罪。也許過幾年後,在AC的多數探索實驗走向沉寂與消失,幣價也輪番失陷,其聲譽或許也將邁向BM的後塵。實際上,由於AC參與的諸多項目已經發生一些安全事故,類似的聲音也已經在小範圍發酵。
在這個問題的背後,反映出行業裡正面探索型與"收割"型項目的界限仍然比較模糊,而最根本的問題是投資者需要為每一個投資決策負責,畢竟再亮眼的團隊在盛行投資與浮躁的這個行業都難言可靠。
參考文章:《AC的封神之路!下一塊DeFi版圖會是誰?》------Bito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