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來看看15年前我們是如何看待Web2.0的
作者:星球君
星球日報編者按: 今天,互聯網世界正在沉浸式熱烈探討Web 3.0,探討商業模式、組織形態的創新,探討風險投資的範式轉移,探討新一代開放互聯網的形態和應用。
這一切既是新的,又不是新的,歷史不會重複,但總會押韻。 我們今天探討Web3.0,正如15年前的互聯網從業者研究Web2.0。
2006年,商業互聯網、服務型互聯網還是新鮮的詞彙,那一年是媒體報導里 Web2.0 被熱烈討論的一年。一方面,互聯網初代的博客、分類信息、垂直門戶網站遭遇寒流和資本撤退,曾經火熱的博客網、貓撲網等大規模裁員;另一方面,網絡視頻、社交網絡、電商等平台開始蓬勃發展,Google和國內的百度、新浪等巨頭押注2.0。人們探討泡沫的存在,但也期待創新的力量。
但無論如何,當時的人們一定無法想象15年後,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會發展到今天龐大的模樣,正如我們現在對Web 3.0的暢想,恐怕也只是管中窺豹。我們能做的,只有隨著時代趨勢,抓住屬於自己的機遇。
回看歷史總是有趣的,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15年前的科技媒體上對Web 2.0的看法, 本文來自新浪,作者楊雲高,發布於2006年8月:
博客、播客……Web2.0熱還在升溫之際,7月4日,新浪博客3.0上線。一位傳媒業內人士卻對記者表示,"Web2.0快over了!"
李想、高燃、茅侃侃(星球日報注:他們三人是曾經最炙手可熱的80後創業偶像代表,李想創立了汽車之家和理想汽車,三次帶領公司上市敲鐘,茅侃侃則於2018年創業失敗自殺,令人唏噓)對這話肯定不以為然。這三個1980年代出生的毛頭小夥子,今年5月還在中央電視台《對話》欄目大談Web 2.0創業,大談風險投資如何看好,他們斷然不能接受這種唱衰論調。
顯然,對Web 2.0乃至目前的互聯網是否存在泡沫危機,不同位置的人,看法自然不同。不少人擔憂的Web2.0泡沫,還未吹大到破滅,新浪又推出了3.0概念。它是吹了更大的泡沫嗎?
"Web2.0熱潮,實際上為新一輪互聯網泡沫的形成推波助瀾。"一位互聯網分析師說,Web2.0本身是互聯網的一個革命性標誌,但問題是,人們的期望太高,太想從中獲利了。"這輪互聯網泡沫今年底或明年初就會破滅。"他甚至這樣預測,而他之所以不願具名,是因為"這樣預測,別人肯定會來質疑你,因為你可能砸了很多人的飯碗。"
一旦涉及到"飯碗"問題,即使互聯網果真存在泡沫,利益相關者看到的也只能是"皇帝的新衣"。對比分析2001年的第一輪互聯網泡沫,新一輪互聯網泡沫------即Web泡沫2.0,在人們的預料中悄然膨脹。正如17世紀的鬱金香泡沫一樣,鬱金香在投資人眼里,已不僅僅是一種植物,泡沫中的互聯網亦然。泡沫是一場遊戲,心照不宣的參與者擊鼓傳花的遊戲。
Web2.0拜物教
2006年2月23日,《中國Web2.0現狀與趨勢調查報告》正式發布。報告表明,普通互聯網用戶對Web2.0知者甚少,73.3%被調研者不了解Web2.0。
一個在2006年仍為多數人所陌生的Web2.0概念,何以在2004年就發熱、2005年熱得發燙呢?
所謂Web2.0,最初由O'Reilly媒體公司總裁兼CEO提姆·奧萊理提出,他認為源於用戶貢獻的網絡效應,是在Web2.0時代中統治市場的關鍵。到現在為止,對Web2.0的理解仍存在很大分歧。
在多數人眼里,Web2.0與博客可畫約等號。一種被使用較多的定義是,Web2.0是以Blog(博客)、SNS(社會網絡)、RSS(聚合內容)等社會軟件的應用為核心,依靠xml、ajax等新技術實現的新一代互聯網模式。
2005年10月,舊金山人聲鼎沸的Web2.0會議上,摩根士丹利的互聯網投資女皇Marry Meeker用她鼓動性的語氣說:"變化才剛剛開始,我們相信頭十年互聯網商業發生的一切,不過是在演習,機會與變革將會非常巨大。"而英國皇家電視協會、BBC總經理Thompson則口氣沉重地說:"令人震驚的時刻到了,數字化浪潮的第二波遠比第一波更具破壞性,傳統媒體的基礎將受到猛烈衝擊,把我們席捲出廣播之外。"
是時,Google發布了典型帶有Web2.0色彩的搜索服務"Co-op"和"Note Book"、新聞集團又開始了一輪Web2.0收購運動、博客書(Blooks)在美國異常繁榮,投資高潮在美國進行得如火如荼。Web2.0點燃了更多巨頭的網絡熱情,BBC宣布放棄傳統廣播業務決定完全數字化再造,甚至美國的可口可樂、耐克、柯達都宣布建設自己的社會性網站來加強客戶服務。
這種對Web2.0的狂熱,半年後在中國續演。2006年4月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首屆Web2.0年會上,滿眼都是正在找投資的小網站創辦人。很多人加入了這場全球性的運動。馬雲率領雅虎中國亮帜Web2.0,中央電視台國際網宣布重組,甚至新一輪社會性網站的建設也都圍繞著一個核心"Web2.0"。
在這種狂熱中,總會有一些理論被相機拋出來,以達到用理性來加固這種非理性狂熱。摩根士丹利用技術性的語言,把這種再造描繪為"UGC(用戶產生內容)/個性化/社區化",鼓吹者還搬出哲學家庫恩的"範式轉換",指出"Web2.0"以及金融、傳媒、娛樂業在內的新經濟也在面臨著一次"範式轉換"。他們描繪說,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60-90年代,再到2000年以来,一共發生了三次重大的價值演進,經營焦點由"公司-競爭-消費者"逐步演進,商業模式按"生產型-市場型-體驗型"演進,經營重心是"大眾-細分群體-一對一模式",消費者角色則由顧客變成了參與者。
必須承認,互聯網經濟確是"理念經濟","門戶"、"搜索"、"競價排名"、"電子商務"等等,一個新理念可以催生一種嶄新的商業模式和一批成功企業。像美國的flickr、Myspace、Youtobe、Facebook,中國的貓撲、網友、土豆、豆瓣、博客網,也的確激發了更多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很多沒畢業的大學生,憑藉點子和技術搞個小網站,再貼上Web2.0的標籤,就跑到今年4月的中國首屆Web2.0年會上找錢,期待成為下一個丁磊。
聰明如高燃者,自然不會錯過Web2.0概念,他將Mysee直播網的web TV業務形容為Web2.0與TV的私生子。
各支創業細流的交匯,衝撞出Web2.0泡沫,並進而推動Web泡沫2.0的形成。
沒有天使,只有資本魔杖
創辦Mysee.com的高燃,在主流媒體的報導下,一下成為炙手可熱的風雲人物。他目前的成功,不得不提及一個人------江蘇遠東集團的老闆蔣錫培。
在蔣的默契配合下,高燃像祥林嫂一樣,重複訴說了一個動人的創業故事。情節簡介如下:大學時代的高燃即表現出社會、商業活動的天賦,他曾拿著創業計劃書遊說楊致遠,欲得到雅虎的投資,未遂。後又轉攻有私交的蔣錫培,但遠東公司董事會經過討論後認為,投資高燃的項目存在風險,予以否決。既然公司不投資,蔣錫培索性自掏腰包,支助高燃100萬元創業。
蔣的身份一下轉為天使投資。天使投資人(ANGEL)源自美國,指為新創業的公司提供風險資金的個人。在矽谷的投資體系中,一些機構專注於後期投資,一些機構專注於前期投資,但在前期之前,還有一個天使投資。越往後期,公司越成規模,團隊越成熟,風險就越小,但回報率也相應越低。
蔣錫培投資高燃後有什麼回報呢?至少,高燃的創業故事,為蔣錫培做了免費的、高美譽度的廣告,這個廣告的價值或許已超過100萬元。至於蔣與高今後如何商業雙贏,另當別論。
蔣錫培是個特例,他實際上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天使投資人。正如慧聰董事長郭凡生評價,蔣這個投資不叫天使投資,而叫慈善投資。他反問蔣錫培說,"如果你只有一百萬,你會給他嗎?"
顯然不會。因為蔣錫培錢多了,所以有了Mysee的順利開張。同理,因為資本多了,Mysee們也如雨後春筍。互聯網第二波熱潮的背後推力,是錢。
"今年下半年至少會有30億美元投入中國。"3721創始人、天使投資人周鴻說,"據我所知,現在有不下30個基金進入中國。每家基金都會有1億至2億美元的份額。"
再往前推,2005年Web2.0大熱時的第四季度,每個月就有不少於1億美金的風險投資(VC)落入本土創業企業的口袋。來自矽谷的DCM將其全球投資額的20%-30%投入中國,僅軟銀賽富一家VC就在2005年對15家公司投入2億美金。
2006年一季度,超過40家國際VC進入國內,投資總額達到26億元,15個互聯網投資案例的投資金額近1.5億美元(約為12億元人民幣),佔整個投資金額的一半。這些數據出自第三方調研機構清科公司的報告。報告顯示,2005年共有233家本土企業獲得總計10.57億美元的創業投資。海內外創投機構在這一年為中國市場的新募基金達40億美元,創下中國創投史紀錄。繼美國、以色列之後,中國成為第三大創業國和風險投資國。
中國故事,正成為投資機構在美國募資時的主打牌。就像創業者要說服他們一樣,他們也須在海外像祥林嫂一樣重複中國概念,並輔以盛大、百度、分眾、尚德的榜樣力量。
在經歷2000年的互聯網高潮和隨後的泡沫破滅後,2003年,攜程的成功上市標誌著互聯網業和風投業的復甦。2004、2005兩年,第一波VC基本投完,2004年是VC回收投資最多的一年,達8億美元,2005年則是VC募錢最多的一年,達40億美金,這成了第二波VC投放的開始。
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國際熱錢大量湧入,除了進入房地產等領域,這些熱錢也部分喬裝為VC,投向Web2.0概念的互聯網公司、通信、生物化工以及新材料等行業。業界笑傳:從矽谷飛北京、上海的商務艙里,坐的都是VC,上億美金在中國上空盤旋,伺機著陸。錢太多了,好的投資項目就顯得少了,於是出現VC們為爭項目而相互開火的鬧劇。
VC行業內部也在加快整合。來自DFJ、聯想投資、華登的人組建了紅杉中國,一伙英特爾創投出來的人自立門戶,原軟銀亞洲的董事總經理黃晶生加盟BainCapital,周鴻一、沈南鵬、古永強、林欣禾等第一代互聯網創業者紛紛加入VC,甚至原屬半官方人物的田溯寧也離開網通自創VC。
面對滾滾資金相催,滾石移動、A8、億友、貓撲等互聯網明星自不待說,一些後起新秀如精品學習網、Wealink、碰碰網也在一夜之間冒出來,Mysee僅是其中之一。高燃也宣稱自己獲得千萬美金級的投資,並且"有四五家公司在找我們,我們看是找哪一家"。這種"忽悠"可信度雖不高,但至少讓人感覺,錢真的太多了!
那麼,這些公司項目真有那麼高的價值嗎?
泡沫?泡沫!
IDG技術創業投資資金副總裁李建光說,IDG已經投了很多Web2.0的網站,像土豆網、中搜等很多公司。到底這個東西有沒有戲,他們自己也沒有譜。"投資1.0的企業,因為有美國的成功模式可以借鑒還算有譜,但美國成功的Web2.0企業寥寥可數。"
李建光認為,Web2.0到現在為止,沒有看到清晰的商業模型。"Web2.0將來會跟1999年、2000年的互聯網新興起來一樣,會經過一個非常嚴格的整合時期。"
前任和訊網總裁謝文也持此觀點。他認為,一個商業模式的成熟、市場的成熟,包括用戶的認可需要很艱苦的時間,三年絕不長。Web2.0新興網站商業模式的成熟需要時間。
還有一些更加樂觀的看法,即認為經過第一輪互聯網泡沫後,業界對泡沫增強了辨別力。他們認為,今天的互聯網企業更加成熟,創業者更注重商業模式,資深的投資人也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他們還提供了例證,從美國的Myspace2005年營收1.2億,到國內創辦於2005年的在線網絡雜誌Gogosun的收費訂閱約2000萬元純利潤,都表明Web2.0新興網站具備有別於1.0的新商業模式。他們堅信,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證券等投資銀行不會主動為第二次"泡沫"買單。
這種好了傷疤忘了痛的樂觀,有力支持了新興網站們繼續燒錢不賺錢。創業者精心培育了一棵概念之苗,從前期天使投資人,到後續不斷的VC加入,使得這個鏈條越拉越長。由於有充足資金的餵養,互聯網業呈現出新一波繁榮景象,但短期內不賺錢的事實,又讓互聯網業看上去更像藤蔓豐茂的無根之花。
互聯網投資者自然不會承認泡沫,就像創業者不承認泡沫一樣。他們與創業者站在同一利益戰線,把泡沫吹大,並在泡沫未破滅前,動作利索地套現退出。
高燃在中央電視台《對話》里說,他是先找錢才幹事,而不是先把成績做出來,再去拉投資。如果有人出到合適的價錢,他會把網站賣掉。"我又是一個投機分子。"他說。
互聯網已成為一個工具。這無論對創業者,還是VC,他們多半是能接受的。甚至於從投資鏈條來看,創業者與VC也互為工具,他們可借助對方的力量,實現自己的商業目標。所以可以理解,為什麼這些VC寧可低調行事,而不是愚蠢地高唱互聯網讚歌。實際上,創業者與VC們也在緊張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特別是泡沫論者。
"明年下半年泡沫就會開始破滅。"金融界副總裁、原新浪網財富中心總監王煒說,現在有幾十萬元就有人敢去辦網站玩過程,這是典型的泡沫期。"基本上的算法是按風險投資進入和退出的周期來計算,當然,其中考慮了大環境的一些因素。現階段是風投大量進入,但勢頭已經很慢了。"他認為,"這次泡沫與上次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不同之處在於,互聯網已經進入贏家通吃階段,新的公司越來越難生存。"
還有更悲觀的論調。"明年年初,財報出來之前,互聯網泡沫就破。"一互聯網分析師笃定地說,"互聯網掙了什麼錢?廣告、遊戲、mvas(移動增值業務),對不對?"
他分析說,廣告主在網絡廣告的投入並沒有顯著增加,這是互聯網企業所忽視的問題;遊戲的市場增長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mvas的增長有限,同時與互聯網弱相關。"資本的耐性很低,市場一旦刮起風來,誰都擋不住。"他說,"其實市場一直在高速增長,但是人們太貪婪了,貪婪的期望超過了高速增長的速度。"
支撐他的判斷的,同樣是數據,"基本上就是看(網絡廣告、遊戲、電子商務和mvas的)增長速度、集中度和VC投資規模。這三個指標能說明很多問題。""集中度繼續增加的市場,即使增長,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也不妙。"
提及Web2.0,他認為,Web2.0最終媒體化了,搶的是網絡廣告的錢,"大家以為是掙用戶的服務費,後來發現還是要掙客戶的廣告費。廣告主的廣告費增長有限,所以預期達不到。"
他還舉例說,與Web2.0同樣熱的還有IM(即時通訊),但IM發展十年來,真正開始盈利,是從2004年開始的,依靠mvas。"大家太浮躁,沒有泡沫才怪呢。"
除了互聯網業內人士和分析師,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王少磊老師也持"泡沫論"。不過他憑的是直覺,"簡單的數據也未必真的有用","互聯網經濟有明顯概念的東西,比如Web2.0、SNS,所以有點泡沫是有利的。"
"但我不相信會有上次那樣崩盤似的破裂。"王少磊說。
儘管有人認為,泡沫只有在破裂之後才能確認,但事實上,泡沫是具有典型特徵的。比如,價格快速上漲,對價格持續上升抱很高期望;主觀思維"範式改變";新投資者加入以及新興企業家出現;公眾和傳媒高度關注,等等。
Netcraft發布了2006年6月份的互聯網Web Server調查報告,得到了個歷史性數據:本月互聯網新增站點數目達到396萬個,這是史上最大一次的單月新增站點數量。這次大爆發,超過了2003年3月的330萬。這次爆發基本上由Blog推動,Blog服務增長強勁,Google的Blogger新增用戶(域名)達到66萬,而在全球範圍內Blog也在瘋狂流行,增長最快的兩個地方是德國的Intergenia AG和日本的Excite.co.jp。研究者警告說,這成為新一輪互聯網泡沫的有力證據。
重回互聯網本質
互聯網成了倒啤酒似的產業。"第一次倒啤酒會沖起大量泡沫,第二次再倒時,那酒會斜貼著杯邊緩緩下去,泡沫會少些,但仍會激起大量泡沫。"
如何避免泡沫呢?很多人相信,互聯網要與傳統產業結合。他們認為,互聯網使社會經濟體的運行效率大大提高,但互聯網本身不是經濟體的組成部分。
有一組數據證明了他們的看法。根據CNNIC的統計,截止到2005年,全國網站數約為668900個,其中企業網站數的比例最大,占整個網站總體的60.7%。
中國電子商務的源動力來源於企業,而中國99%的企業屬於中小企業。
所以,儘管有很多披著概念的新興網站在叫囂,但這些網站可能只是浮在表面的泡沫,不構成互聯網經濟的主流。這就得出一個結論:存在Web泡沫2.0,但破裂後的打擊可能不會像上次那樣大。
其實,互聯網已不再是經濟體的附屬工具那麼簡單了。人們的需求由"衣食住行"擴大為"衣食住行知",使互聯網經濟正構成實體經濟中的一個增量,或者說互聯網經濟也是實體經濟。不僅如此,從載體到實體,從信息到娛樂,從注意到體驗,人們對互聯網本質和內涵的認識也在深化。
至於Web2.0亦或其他概念,新浪網資深副總裁陳彤的感受是,概念本身非常不重要。"重要的是,網民真正存在巨大的技術應用。互聯網廠家關注的是用什麼互聯網平台滿足網民的需求。"
陳彤還舉了個讓人瞠目的事例。他說,新浪網最初成立是為了給王志東研發的中文軟件提供一個技術平台,幾個月後發現大家真正願意探討的話題是技術之外的東西,比如後來推出的論壇,流量遠遠大於產品本身,這促使新浪網決定推內容頻道,因為發現所謂的互動、以網民原創為主的論壇形式,不足以最好地表現新聞。
早期的新浪是從最典型的Web2.0網站,發展到所謂Web1.0的。
网易首席架构师丁磊就曾表示,三大门户可以随时复制Web2.0的业务,而且会做得更好。丁磊认为,互联网企业应该是关注最本质的东西,以紧紧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价值导向,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不是扛着2.0还是3.0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