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評論:如今的加密會成為新的「次貸」嗎?
來源:紐約時報
編譯:鏈捕手
作者:Paul Krugman。他自 2000 年起擔任紐約時報 Opinion 專欄作家,同時也是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的特聘教授。他因在國際貿易和經濟地理學方面的工作獲得了 200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如果股市不代表著經濟------事實並非如此,那麼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就真的不意味著經濟。儘管如此,加密已成為一個相當大的資產類別(並為許多買家帶來了巨大的資本收益),到2021年秋天,加密貨幣的總市值已達到近3萬億美元。
然而,自那以後價格暴跌,加密市場市值縮水約1.3萬億美元。截至1月27日上午,比特幣的價格幾乎比11月的峰值低了一半。那麼,誰受到了這次崩盤的傷害,它會對經濟造成什麼影響呢?
我看到了它與2000年代次貸危機令人不安的相似之處。
不,加密不會威脅到金融系統 ------數字不夠大,無法做到這一點。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加密技術的風險正不成比例地落在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且在應對不利方面處境不佳的人身上。
加密是怎麼回事?數字支付有很多種方式,從Apple Pay、Google Pay到Venmo。然而,主流支付方案依賴第三方------通常是你辦卡的銀行------來驗證你是否真的擁有你正在轉移的資產。加密貨幣使用複雜的編碼來消除對這些第三方的需求。
持懷疑態度的人想知道為什麼這是必要的,並認為加密最終會成為一種笨拙、昂貴的方式,用其他方式來做本可以更容易完成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在比特幣推出13年後,加密貨幣仍然很少有合法應用。
薩爾瓦多幾個月前採用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最近的事態發展似乎支持了懷疑者的觀點:試圖使用比特幣的居民發現自己面臨巨大的交易費用。儘管如此,加密技術還是得到了有效的市場推廣:它既能讓人覺得它是未來主義的,又能迎合人們對"政府會讓你的儲蓄膨脹"這一舊式金蟲(注:goldbug,指特別看好黃金的人)恐懼,而過去的巨大收益吸引了擔心錯過機會的投資者。因此,加密技術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資產類別,儘管沒有人能清楚地解釋它的合法用途。
但現在加密系統崩潰了。也許它會恢復並像過去一樣飛到新的高度。然而,就目前而言,價格正在大幅下降。誰是失敗者?
正如我所說,15年前的次貸危機令人不安。
加密技術不太可能引發全面的經濟危機: 這是一個巨大的世界,即使是1.3萬億美元的損失也只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左右,這一打擊比房地產泡沫破裂時房價下跌的影響要小一個數量級。比特幣開採等活動雖然對環境具有破壞性,但與住宅建設相比,在經濟上微不足道,住宅建設的暴跌在導致大衰退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儘管如此,仍有一些人受到了傷害。他們是誰?
加密技術的投資者似乎不同於股票等其他風險資產的投資者,後者大多是受過大學教育的富裕白人。根據研究機構NORC的一項調查,44%的加密投資者不是白人,55%沒有大學學位。這與質性調研的證據相吻合,即加密投資在少數群體和工人階級中非常流行。
NORC表示,這很好,"加密貨幣為更多不同的投資者打開了投資機會。"但我還記得次貸貸款同樣受到慶祝的那些日子------當時它被譽為一種"向以前被排斥的群體開放住房所有權"的方式。
然而,事實證明,許多借款人並不明白自己陷入了什麼境地。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官員Ned Gramlich當時曾就不斷增長的金融風險發出過著名的警告,但他卻一無所獲。他問道:"為什麼風險最高的貸款產品會賣給最不成熟的借款人?"然後他宣布:"問題本身就回答了一切。"次貸泡沫破裂後,住房擁有率急劇下降。
加密貨幣的巨大價格波動似乎與基本面無關,其風險與資產類別一樣高。
現在,也許我們這些仍然看不到加密貨幣除了洗錢和逃稅之外還有什麼好處的人只是錯過了這個畫面。也許比特幣及其競爭對手的估值(儘管不是"使用",use)上升,代表的不僅僅是泡沫,人們購買一項資產僅僅是因為其他人過去從該資產中賺錢。投資者可以押注於懷疑論者。
但這些投資者應該具備做出判斷的充分條件 。如果懷疑論者是對的,他們的財務狀況應該足以承受損失。
不幸的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你問我,監管機構在次貸問題上犯了同樣的錯誤:他們未能保護公眾免受無人了解的金融產品的侵害,許多弱勢家庭最終可能為此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