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瘋狂上線合約:背後的利益、現貨影響及流動性博弈

推薦閱讀
2025-01-10 00:00:27
收藏
其實在讓“用戶賺錢”的這個出發點,上“合約”其實沒什麼問題。

作者:梭教授說

「上合約所圖為何」

這一年 Binance 上線了大量的合約,合約的數量我沒去算,但是大概率已經超越了很多曾經頭部的"衍生品交易所"了。

現在很多交易所其實都主上"合約"很少上現貨,理由其實都大致相同,市值過高的上現貨,容易讓用戶接盤,上合約就不怕,因為上合約用戶可以做空也可以做多。

所以其實包括不限於Binance、OKX、Bybit它們上線合約的數量都比現貨要多得多,理由也是在這裡。

而且最主要的是,現貨你可能真的需要"儲備現貨"給用戶用作提現的需求,而"合約"就完全不需要了,畢竟又不是"實物交割"。

本身如果站在一個很旁觀的角度,交易所本身就是提供"交易"的地方,所以只要給大家提供交易對就行了,本身就是賺的手續費,所以哪個手續費能賺錢就上哪個,哪個能加大"手續費收入",就幹它。

所以上"槓桿"不是"手續費"也是槓桿幾何的收入嗎?

所以其實從"交易所"角度上來看,這是一個正常的操作,畢竟圖的就是"交易手續費",除非你硬要覺得"交易所"吃客損,那就有更多的說法了,就完全可以靠大家的想像力去想了,我就不說了,沒啥必要。

現貨影響更大的原因在哪

這裡其實更像探討一個問題就是,現貨為什麼對交易所或者說對價格影響會更大。

交易現貨的話,交易所得"儲備現貨"以供用戶提現交易,所以會導致很多的流通被鎖在交易所裡,而很多用戶並不一定會買賣它們,這就會導致實際上可能會流通到市場上的mc比實際上的mc少很多。

而交易所如果上線現貨,意味著它自己肯定會有現貨,畢竟開交易之前得先確保交易所地址上是有現貨的,並且這些地址都是明牌的。

所以對於價格的影響的利好作用遠大於"合約",而且最主要的是,上現貨會讓"流動性"沒那麼好,這裡的"流動性"指的是使得很多"現貨代幣"被鎖在了"交易所"裡。

尤其是當很多現貨代幣,有人通過鏈上監控發現某交易所代幣餘額很少,就會通過逼空提現,讓交易所自己去買幣,這種事情在$REEF上發生過,當時@gate_io裡的幣不夠,讓@dotyyds1234給好一陣逼空😂。

流動性之爭

實際上合約和現貨的主要關係就在於"流動性"爭論。

上合約後,流動性非常好,而且由於不需要買"現貨"其實對於價格影響實際上"不大",都是通過後期的"套利"的走勢才變大,所以很多人會利用"合約來套利",這就導致了"流動性"會非常好。

而且很多幣種大家能發現,現貨的成交量是遠遠低於合約的成交量的。

甚至因為合約,不僅漲能賺錢,跌也能賺錢,導致流動性就會更加的好。

同樣10000u,在合約市場可能能變成200000u的資金流水,對於交易所本身就是抽水的,誰能刷的流水多誰就是喜歡的。

而現貨,尤其是在當下現貨流動性並不好,因為最近的行情,山寨一路向下,對於很多交易所上現貨都是一根大陽線然後一路陰跌,想上了交易所繼續漲的很少,有錢有勢的vc幣都做不到,純靠概念的meme能做到嗎?

所以給了個選項就是下跌也能賺錢,那只能是合約了。

所以其實在讓"用戶賺錢"的這個出發點,上"合約"其實沒什麼問題。

終章

其實對於手上持倉比較多的人,如果上Binance的合約了,可以給足機會出貨,如果現貨的話,可能並不一定能出得完。

因為本身現貨的深度不是很強,交易量也不大,你如果單純靠鏈上一巴砸還是挺有難度的,如果你直接開合約,還是挺大概率一把能開進去的。

讓我想起了$ARKM,某群友持有總流通的10%起步,靠現貨砸根本砸不出去,然後自己開滿了合約,然後一步步砸,直接完成了出貨。

所以實際上現貨和合約並沒有什麼衝突的地方,就是看你怎麼使用了,或者說看你怎麼去理解流動性這個東西。

對於大多數性的資產而言,流動性越好,跌得越快,流動性越差,漲的越好。

舉例說明的話那就是NFTBRC20等資產。

想一想手續費這麼多,交易所總想分一杯羹吧,那現貨不上,合約總得上吧?

說到底都是生意,人家無法控制價格,人家做空,大家可以直接鏈上買上去爆空啊😂。

流動性好的,都会被"做市商"掌握住。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