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kkt 領漲,加密股開始集體上桌再創業?
作者:Scof,ChainCatcher
編輯:TB,ChainCatcher
沒有預熱,沒有重大利好,加密概念股 Bakkt 卻在一夜之間暴漲超過50%。
不久前Bakkt還因客戶流失、收入下滑而被市場邊緣化,如今卻突然衝上熱搜,成為加密股中最亮眼的存在。看似偶然的暴漲背後,到底踩中了什麼節奏?是短期的投機博弈,還是行業趨勢悄然轉向的信號?
Bakkt 暴漲,是機會還是情緒?
5月13日,Bakkt股價短時間內暴漲超50%。這家曾被視為"傳統金融進軍加密世界橋樑"的公司,過去幾年陷入客戶流失和收入萎縮的困境,此次突然逆轉,引發市場關注。表面原因是其一季度實現770萬美元淨利潤,為近年來首次盈利。但仔細看財報就會發現,這主要得益於成本削減和一次性調整,核心業務並未明顯改善。
真正點燃情緒的是公司發布的新戰略。Bakkt宣布與前軟銀高管創立的DTR合作,計劃推出AI插件與穩定幣支付服務,切入熱門的"PayFi"賽道------也就是結合AI代理與鏈上結算的全球支付基礎設施。這種疊加AI與加密的"新敘事",迅速激發市場炒作。
此外,Bakkt的"並購概念"也被重新激活。此前與特朗普旗下TMTG的收購談判雖未果,但ICE仍持有其半數以上股份,市場又傳出Apex Fintech可能接手。在極小流通盤與高達23%空頭占比的推動下,逼空行情迅速上演,股價被快速拉升。
從基本面來看,該平台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一方面,Bakkt的大客戶納斯達克上市券商 Webull 將於 6 月與其終止合作。Bakkt 曾為 Webull 提供加密貨幣交易和托管服務,這部分服務帶來的收入曾占 Bakkt 總收入的七成以上。另一方面,美國銀行也將結束與 Bakkt 的合作,此次合作終止影響的是 Bakkt 的忠誠度服務板塊,該板塊主要為企業客戶提供積分兌換、數字獎勵等解決方案。
隨著兩大客戶的流失,Bakkt的收入結構變得更加脆弱。這輪暴漲,更像是市場短期情緒的集中釋放,而非基本面的實質轉折。
加密股集體躁動,市場在押注什麼?
Bakkt的異動並不是孤立現象。在同一時間段內,加密概念股板塊普遍走強,多個個股漲幅顯著。Coinbase上漲23.97%,TeraWulf上漲10.06%,Amber Group和DMG Blockchain漲幅接近10%,MicroStrategy也有超過4%的回升。整體來看,加密股板塊周漲幅接近10%,顯示出資金在該賽道內的密集佈局。
不過,更重要的是市場開始重新審視加密"基礎設施"的價值。在過去加密市場的幾輪周期中,大部分資金流向交易所、平台幣或礦企,而如今投資者目光逐漸轉向那些"管道式"的公司------提供托管、結算、清算、合規、風控等服務的企業。它們更像是這個生態的水電煤,有穩定收入模型,也更容易適配傳統金融的估值體系。Bakkt的暴漲正是踩中了這種結構性偏好,而它並不是唯一。
傳統金融正在全面入場
加密產業真正的轉折點,並不在於某家平台股價的短線拉升,而在於越來越多傳統金融機構,正在選擇加入這場遊戲。
香港地區的互聯網券商已經率先行動。富途證券推出加密貨幣交易服務,允許用戶通過港美股賬戶直接充值和交易比特幣、以太坊、USDT等主流幣種;老虎證券上線了加密資產存入、交易及提取功能,並將其與傳統股票交易打通;勝利證券也已獲牌支持加密資產相關業務,走在市場前列。渣打銀行香港子公司則宣布與合作方一同參與香港金管局的穩定幣沙盒,試圖探索合規框架下的鏈上支付方案。
與此同時,全球支付巨頭的動作更為激進。Stripe推出穩定幣賬戶與可編程穩定幣USDB,在101個國家提供服務;Visa和Mastercard則擴大與Circle等合作夥伴的整合,將USDC等穩定幣接入其支付網絡,用戶可通過傳統卡完成鏈上資產消費;PayPal則用3.7%的收益率吸引用戶持有PYUSD,試圖構建一個基於穩定幣的結算閉環。甚至像MoneyGram這樣的老牌跨境匯款公司,也通過穩定幣"Ramps"連接傳統現金和鏈上資產,覆蓋超過170個國家。
這些動向的共同指向是:傳統金融已不再視加密為洪水猛獸,而是開始主動"鏈上化"自己。這既有對用戶需求變化的響應,也有對成本效率的追求。比起高費用、慢結算的傳統網絡,穩定幣和區塊鏈技術提供了一種更快、更廉價、更透明的基礎設施。而誰能在這個新體系中先行占位,誰就更可能在未來的金融地圖上保有話語權。
Bakkt的新戰略正是順應這一趨勢的結果。雖然它在體量與技術層面不及Stripe、Visa等巨頭,但作為持有全美牌照、具備托管與清算能力的機構,它仍有可能成為並購標的或合作入口。這正是市場給它重新估值的原因------不是看它今天賺了多少錢,而是看它有沒有可能成為下一張入場券。
結語
Bakkt 的暴漲是這波行情中的縮影,但不是全部。當資本市場開始重新審視加密基礎設施的價值,越來越多傳統金融機構不再迴避加密技術,"鏈上金融"變成可執行戰略而非遙遠幻想,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時代轉向的開端。
這一輪,不是靠喊口號博熱度的人賺錢,而是靠那些真正建橋、鋪路、接入主流系統的人留下價值。